名家谈散文  梁衡:《绝妙小品文》摘录

章节字数:6586  更新时间:12-03-14 08:03

背景颜色文字尺寸文字颜色鼠标双击滚屏 滚屏速度(1最快,10最慢)

    1,《散文是醉拳》

    散文写作的四点:一要有对生活剔透的观察与最大限度的提炼;二要要有哲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学理论的深入研究;三要有对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就是说有使得很顺手的工具(背记得越多优秀文学作品最好);四要有对其它文学形式、文艺形式的了解,以便能随手借鉴,如果说诗人、小说家是专门之才的话,散文家便是艺术上的通才。

    钱学森说:人的潜意识与显意识的沟通便是灵感。

    人的潜意识是指人的一些天然自发的功能,这是长期劳动中训练进化而成的。散文创作正是这样,作者经过长期的多方面的积累,形成一种潜在的文学功能,一旦有什么外来的接触便会发而为文。

    2,《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很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从那个暴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庚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的“天若有情无亦老”亦是也。

    3,《黑箱·灯笼·灯塔》

    写文章三法:

    “黑箱法”是科技术语,指我们平时从事某项工作,可以知其然,但不必知其所以然。只了解他的结果就够了。

    “灯笼法”是指不完全摸黑走路,手中有个灯笼照明。作者确实研究过语法、修辞、文体,懂得一些为文的技巧和规律,知道文章风格类型。如“顶真”、“倒装句”。

    “灯塔法”是指高瞻远瞩,其光亮不只照脚下一片,还可远及周围相当的距离。即不只懂一点文章写作知识,而且对文学和其他门类艺术也都有涉猎,古今中外都有研究。如:梁启超、鲁迅、徐志摩等,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无论为诗、为文,总能让人感到诗文后面那广博的学识,那深远的背景。――绝好的了。――惟有这种巨木才经得起历史的风雨,有极强的生命力。

    4,《书籍是知识的种子》

    文无长短,书无大小,有魂则灵,意新则存。如《岳阳楼记》《出师表》。

    写本书,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补充:废话不说)

    禁忌:学者不知书滋味,为成巨著强凑字。

    《浮生六记》,语言之清丽令人如沐春风,一见就不肯放手,以后又研习再三,从中得到不少启发。

    古人讲“立言“,言能立于世必得有个性,不重复,有创造。“语不惊人死不休,篇无新意不出手。著书必求传后世,立事当作空前谋”。故书籍是知识的种子,需要发芽结果的。

    5,《好书耐抽读》

    作者是因无意阅读**的《新民主主义论》而爱上了文学。却以买秦牧《艺海拾贝》《社稷坛抒情》而开始写散文。

    写文:描写要有幽默而美妙的比喻;对人心的揣摩无比细腻;对形神的描摹何等写意。篇篇、段段均为精华为好。

    6,《语言文字是民族的生命》-为《语文学习》二百期而作

    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够在世界上自立,是因为它由许多自身个体东西组合、凝聚成一个牢固的整体。如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经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是民族语言――生命。

    语言文字就像这个组合中,对外是屏障,对内是血液,是粘合剂,就像一座大楼粘结各个板块之间的水泥。

    语言文字的工具,但这工具在为民族政治、经济、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已渗进了民族的个性,成为民族财富、民族的标记,从而有了积极主动的作用。我们要纯洁它、发展它。针对目前的文字诸般不好的现状,认识文字是工具,又是一种艺术,我们关注社会的进步,也要关注语言的进步,如鲁迅、叶圣陶、陈望道。如吃橄榄一样,越嚼越有味。

    《诗人玉屑》总结这一点说:文艺作品“贵在意在外,使人思之得之”文艺创作这一特点,也就决定了艺术鉴赏不能就文论文,而要通过文中的有限形象,去捕捉和领会某种更深远的东西,即超越这些形象本身的“象外之形”、“弦外之音”这就要求鉴赏者和创作者一样,从鉴赏中去思,去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

    离开了想象,无所谓文艺创作,也就无所谓艺术鉴赏。

    清末词人况周颐说:“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吾性灵与相沫而俱化,乃真实为吾有而外物不能奇。”

    驰骋想象,积极思考,反复品味,这是鉴赏一切文艺作品都应注意的。

    狄德罗说:想象是诗的一种特质,没有它,人不能成为诗人……。

    “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体更加重要的。”文艺是以社会生活的整体作为反映对象的,形象的完整性,是文艺的一大特点。

    艺术鉴赏力究竟是什么呢?

    由于反复的经验而获得的敏捷性。是如同文艺创作之于生活一样,是一种能动性的认识和创造。

    共鸣:这里黛玉见宝玉走了,听见众姐妹不在房中,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花落水流红,闲情万种。

    ……。

    文艺作“贵在意在外,使人思之得之。”

    艺术的含蓄魅力。

    含蓄,就诗人们来说,叫做“言有尽而意无穷”;就画师们来说,叫做“意到笔不到”;就音乐家们来说,叫做“手挥五线,目送飞鸿”。

    艺术表现上的含蓄,就要求通过典型化的手法,选取某一具有典型意义上的生活片段,予以突出的描绘,从而达到“表”得少而“现”得多。“表”得深远,“表”得平静而“现”得强烈,造成以一当十,以小见大,言简意赅,借以传神效果。

    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努力以有限的艺术形象,概括尽尽可能丰富的生活内容,以凝练精确的笔墨,表现深刻的思想、感情。“微尘中有大千,刹那间见终古”,激发起读者由此及彼的联想。

    在外来文字的基础上吸收外来词语,创造新词语,并且严格遵守语言规律。

    我的苦苦探求

    ――写于第一本散文集出版后

    一、理论和创作是我摸索前进的两条腿

    韩语要求文以载道,文章如高三峻立。

    苏轼要求作品如行云流水,文章如江河横流。

    《关于山水散文的两点意见》1981年5期:以扬弃杨朔散文模式“物--人――理”的三段式套子。后《散文形式的哲学思考》。

    二、对美的追求是散文创作的最高标准

    梁衡对散文的美的三个层次:

    一是描写美。作者要能给读者再现客观事物,让人如临其境,这类似美术中的素描,是一种客观美,如魏学洢的《刻舟求剑》。

    二是意境美。同样的景物,不同的作者会写出不同的意境,因为他掺进了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是一种主观美,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三是哲理美。作者在客观描写和主观发挥的基础上提炼出一种思想,一种哲理,而这理又是能为人所共同接受的,是主客观兼有的美,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者在细腻、充分地描写抒情之后推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

    另:形式美(散文语言及结构等)语言美是基础,再之风格、气质等许多美。

    三、为别人创作美的人,他自己却是很苦的

    经验之谈:我从事散文写作以来,想得比写得多,在理论上花的力气比创作上多,谈文艺理论(包括散文之外的评论)比读散文作品多,自己写的论文比散文多。

    散文可分为两大类:给人背的和给人读的。背的文字要很精,一定要合美文标准。如许多古典散文,但很难写,像作律诗,很苦。且很多内容也受到限制。还有一类散文是给人读的,更平实一些,生动一些,朴素一些。如历史上的许多笔记散文,巴金的《随想录》,三毛的散文。

    我写《晋祠》

    ――读山水文章怎样发现美、表现美

    美有: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

    在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给人的主要是理想、信念、道德、哲理方面的启示,而自然风格给人的主要是美的陶冶、感染与享受。

    古人道:“各胜所在贵乎必得。”要写好一处山水,就得对它的美进行一番认真研究发现,――找最有个性的特征,作一细微深入的刻画。――着墨多一些。省后――解决山水的静靠用动词去摇荡人的情怀(指描状)。如无好问《山中杂诗》

    瘦竹藤斜挂,丛花草乱生。

    树高风有态,苔滑水无声。

    从山水着墨,从人眼处着眼。文章贵乎意气。写作前痛读经典文章,借一些东西经自己吐纳。

    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

    ――兼谈文学与政治

    政治者,天下大事也。大题材、深思想在作品中少见,必定导致文学的衰落。什么事能激励大多数人?只有当时当势最大之事,只有万千人利益共存在之事,总目所注,万念归一,其事成而社会民族喜,其事败而社会民族悲。近百年来,诸如抗日战争胜利、改革开放、中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香港回归等,都是政治,无一不牵动人心,激动人心。

    社会需要:而政治大家之作,惊天动地之事,评人说史之论,反倒见弃,岂不怪哉?如果把文学艺术看着是政治的奴仆,每篇文章都要与政治上纲挂线,文学必须为政治服务,当然不对。过去也曾这样做过。但是如果文学远离政治,把政治题材排除在写作之外,敬而远之,甚至鄙而远之,也不对。

    夫人心之动,一则因利,一则因情。利之所在,情必所钟。于一人私利私情之外,更有国家民族的大利大情,即国家利益、民族感情。只有政治大事才能触发一个国家民族所共有的大利大情。

    作家、艺术家既求作品的轰动效应,那么最省事的办法,就是找一个好的依托,好的坯子,亦即好的题材,借势发力,再赋以文学艺术的魅力,从大事中写人、写情、写思想,升华到美学价值上来,是为真文学,大文学。如风凭借力,登高声自远,何乐而不为呢?文学和政治,谁也代替不了谁,他们有各自的规律。从思想上讲,政治引导文学;从题材上讲,文学包括政治。政治为文学之骨、之神,可使作品更坚、更挺,光彩照人,卓立于文章之林;文学为政治之形、之容,可使政治更加美丽,更可亲、可信。他们是各自互补的,不能绝对分开。

    目前政治题材和有政治思想深度的作品少见。这原因有:

    一是作家对政治的偏见和疏远。因文学有自身的规律,有自身存在的美学价值。名作经典如《洛神赋》《赤壁赋》《滕王阁序》,近代《背影》《荷塘月色》等。但这并不能得出另一极端的结论:文学排斥政治。既然山水闲情都可入文,生活小事都可入文,政治大事,万名所注的事为什么不可以入文呢?无花之叶为叶,有花之叶岂不更美?如果政治和文学相得益彰互相尊重呢,不就是如虎添翼、锦上添花、珠联璧合了吗?如果文章中多花草闲情,难见大情大理,也同样平淡无味。如杜甫所言“但见翡翠兰苕上,未擎鲸鱼碧海中。”

    二是作家把握政治与文学间的转换功夫尚差。正像科普作家也要把握科学逻辑思维与文学形象思维间的转换一样,作家也要把握政治思想与文学审美间的转换,才会达到内容与艺术的统一。要求作家一要有政治阅历,二要有思想深度,三要有文学技巧。

    中国文学有一个好传统,特别是散文,常保存有最重要的政治内容。中国古代的官吏先读书后为士,先为士后为官。他们要先过文章写作关。因此一旦为政,阅历激荡于胸,思想酝酿于心,便常发而为文,言大理,抒大情,是为政治家之文。如古代《过秦论》《岳阳楼记》《出师表》,近代林觉民《与妻书》,梁启超《少年中国谈》,现代**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别了,司徒雷登》等许多论文,陶铸的《松树的风格》。

    时代需要在创作上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写有磅礴正气、党心民情,要有时代旋律的黄钟大占式的文章。不少业余作者,不弄文学也罢,一弄文学,回避大事大情大理,而追求小情小景,求琐碎,求惆怅,求朦胧。作家冯牧先生曾批评说,便是换一块尿布也能写他三千字。对一般作家来说,他们深谙文学规律,文学技巧,但时势所限,环境责任所限,常缺少政治阅历,缺少经大事临大难的生活,亦乏有国运于心、重责在身的煎熬之感,技有余而情不足。所以大文章就凤毛麟角了。但历史、文学史,就是这样残酷,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留下的只有凤毛麟角,余皆大都要掩到尘垓里去。

    我们所处的新时代又该有再一轮新作品。凡历史变革时期,不但有大政大业,也必有大文章好文章。恩格斯论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文气复兴,说是需要一个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时代。

    我们的改革开放的业绩不但要流传千古,她还该转化为文学艺术,让这体现了时代精神的艺术也去流传千古。

    我告诫自己这是艺术

    ――散文创作自白之一

    艺术的通过形象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观点,对人的思想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的。所以我们写文章时虽在宣传一种政治思想,阐述一种哲理,但一定要注意至上艺术的特性。既然不是去说教,而是去影响和感染,那就一定要注意艺术的特性,一定要诉诸真实感人的形象。二要写出自己实在的感觉,把美的形象、美的感觉奉献给读者,让他们在享受中受到陶冶。和政治耳提面命的灌输不同,和哲学抽象的说教不同。我们写一个人物是通过他的事例、故事、语言和作者的感受,将他美的性灵袒露出来,让读者“见贤思齐”。我们写明媚的山水、优美的舞姿,悠扬的歌声,是让读者能鉴赏选择美的环境、姿态、声音,从而爱自然,讲仪表,远恶声,这便是一种感染,美的感染。每当写一篇散文时,我总是想些怎样去发现美,捕捉美。

    ――艺术的不同形式来自感觉,连同他感觉的对象的对象,表现出来,让读者去看,去理解,这就是艺术。

    作品给人留有思考余地

    ――我们在作文时如果是忠于艺术的话,就不要自觉不自觉地去做文中景物与读者之间的解说。正像不同作者对同一事物会写出不同的文章,不同的读者对你的作品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这理解的深度、广度比你自己的解说将有更广阔的外延。这也是一种再创造,是你的作品艺术生命力的再升。

    写作一定要细。艺术品总是呕心沥血、精雕细琢而成的。也有灵感来而一气呵成的,但不是经常。

    先有素材,加以沉思,由最初的激动――整理自己思想的――由思想到文字的转化,最初那些纷乱的思绪、情感便会沉静下来。――水落石出,才能发现那些最本质的东西。

    要求:语法、修辞、结构。

    “创作苦,朝朝暮暮,梦魂索绕,牵肠挂肚。创作苦,崎岖小草,山重水复。时时疑无路。创作苦,河海征途又得蜃楼,割爱一笔笔涂!”每当我开始写作一篇散文时,我就告诫自己这是艺术。要按艺术规律去办,要按艺术标准去做,要准备好为艺术而吃点苦。

    学别人的样,

    走自己的路。

    ――散文创作自白之二

    齐白石一方印刻着:“青藤雪个远凡胎,志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泉为走狗,鸿门下轮转来。”只读文字作品还不够,还要从科学、美术、音乐、哲学等领域来借方法,要直接向大自然中汲取方法。抱定一个人亦步亦趋是超通的。

    试将稿纸当画纸

    ――散文创作自白之三

    怎样从美术作品中汲取“杂而不乱”?一是集中围绕一个重大情节集中构图;二是分散去仔细刻画许多分散的情节,然后用某种东西统一起来。《清明上河图》如是也。

    该画整个画面又似有一层淡淡的轻烟薄雾,那是画家的情思,里面寄托着作者对勤劳的人民与美好河山的歌颂。这种散点的构图是一种慢板式的行歌,更适宜抒情与叙述――这个理论适宜作散文。

    如果写一人一事,可借鉴第一种。

    要是一般的山水文字,大约还是用第二种效果好。

    如何有骨文?嚼不出它的味道。一般寓于个别,当作者用一种贯穿始终的,饱满的感情去认真地刻画一个个的散点,一个个具体的景物时,这幅画或这篇文章就会在满纸上洋溢出一种无形的魅力。可幽胜概念公式化的结构,也可避免一堆繁琐的自然主义描写。

    一般到个别,再到一般的创作过程。从直接描绘人的表情,到间接通过山水景物表达。这样更含蓄更丰富。

    关键是不要散文里的“我”和更多旁白解说。让读者自己到山水间去充当人物,去找人物,任何艺术品都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合作的结果,尤其是高一级的艺术。

    从重复的泥滩里拔出来

    ――散文创作自白之四

    怎样让读者在读到你的文章时也能暗暗地联想到那些旧文,得到一种对比美。就成功了。

    寻求同中有异,不重复自己。

    寻求新的组合。

    题目有了后,在主观的感情,客观的观察,及表现技巧上变魔呀,总要用这三个要素组合一个与原来不同的因素。兵法云,兵致死地而后生。

    ――拼命求生。艺术的生命原来是这样长成的。

    反弹琵琶,以虚比实

    ――散文创作自白之五

    比喻的运用,不只是表现某事物的整体的心态,而是一种意境和韵味,这需要对具体的景、物、人的描写来得到的。将具体的景、物、人变成抽象的情、神、理。

    大胆地以虚比实,反过来用抽象的事物来比具体的事物,文章便顿生光辉。如日本人高山樗牛写过一篇《月夜的美感》对颜色精彩的比喻。“亦如大鼓之响,青如横笛之音;赤如燃着情欲的男子,青如沉在静思的女子;赤入傲夏的牡丹,青如耐冬的水仙。”对夜晚和白昼的不同则更绝:“夜的世界非男子,是女子,是诗歌,非哲学,是宗教;非大鼓之响,是横笛之音。”

    ――这就是青与赤的色相之别,指示的气质、精神与风格;夜与昼黑白之分,更能是所象征的哲理与意境。

    ――这是以实比虚。

    朱自清《荷塘月夜》很多是以虚比实,并不是为摹物的形,而是为了传它的神。如“她轻轻地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那样稚嫩,”物本身哪有什么神,其实是为了传入倾注于物的情或因物而领悟的理。自然界里物的存在是客观、静止、实在的。

    

打赏本章    举报本章
这本书实在是太棒了,我决定打赏作品的作者!
100 铜板 300 铜板 1000 铜板 3000 铜板
5000 铜板 10000 铜板 30000 铜板 100000 铜板
打赏查看
送黄瓜送苹果送香蕉送笔记本送手机送钻石送跑车送别墅
标题:
内容:
评论可能包含泄露剧情的内容
* 长篇书评设有50字的最低字数要求。少于50字的评论将显示在小说的爽吧中。
* 长评的评分才计入本书的总点评分。

Copyright 2023 www.lcread.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本站内容。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反动、影射政治、黄色、暴力、破坏社会和谐的内容,读者如果发现相关内容,请举报,连城将立刻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因此产生任何法律纠纷或者问题,连城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