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部:抵抗 第九章:黄河!黄河!

章节字数:4959  更新时间:16-03-18 23:08

背景颜色文字尺寸文字颜色鼠标双击滚屏 滚屏速度(1最快,10最慢)

    我向来是不怎么擅长写灾难的,但是这一次我破例一下,个中缘由自己也清楚,只是实在内心急切的想要把一场灾难告诉大家。但我不是评论员,也不是整天讲课的教授,对于某些有争议的事件,我通常充耳不闻,也时常避而谈之,生怕自己说错什么而辱了史学家们的耳。不过这一次,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我是不大愿意以一篇小说的形式来告知大家这件事而选择自己使用兀长的大道理来叙述。因为对于这件事,**、**、资本家、穷苦大众,乃至是因为此事件而丧生的牲畜与植被都是抱有着不同的看法。想要再以一个人的视角客观的去评判这次事件是有相当的难度的。话又说回来了,我虽然不惧一些自诩专家的史学家们的冷嘲热讽,但还是要在意一些自己的社会形象的。这正如三年前中考时政治一科所考的:“人是社会中的一员,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离不开个人。”是同种道理。当然喽,我不会平白无故的提起这些我所极度厌恶的知识与考点,但是您往往会发现其实它说的还是有一些道理的,至少之于这次的事件,那是完全适用的。

    由于我是名出生于新生代中国的年轻人,所以是没有亲身经历过这件事的,但是身为一名半吊子的作家,我觉得自己还是有义务写一写这场灾难的,因此在正式进入文章实质内容之前,我要由衷的感谢李彦宏先生创立了百度百科,这极大促成了我这篇文章的完成。当然,对于版权之类的琐事我还是必须要注意的,所以是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转述给大家。但是这是很有难度的,我想百度上的内容该是比我优秀百倍的写文字的人所写的,如果想要再将其修改用自己的话描绘并且还得让我的读者们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其难度可想而知,不过最终我还是决定勇敢的试一试。

    众所周知,在浩浩荡荡的八年抗战中(当然,之于可怜的东北同胞们是十四年)有三大惨案。这三大惨案可不是像南京大屠杀那样的因为敌人惨绝人寰的暴行而产生的,而是我方自己的失误所造成的。简单来说便是我先前所提,统治者并没有学好中学的政治(那时还不叫政治,那时还叫思想品德)——个人离不可社会,社会离不开个人,二者是相互统一而存在的。说的再通俗一点,也就是咱们的蒋介石委员长在穷苦大众这一层面上欠缺了深度的思考,从而导致了在这件事情上留下了千古的骂名。

    给大家伙科普一下,三大惨案分别是文夕大火、重庆防空洞惨案以及我们这次要重点讨论的花园口决堤事件。文夕大火和重庆防空洞惨案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会为各位读者介绍,所以这一次请大家不要挑根捡刺,乖乖的耐下性子听我单单描述花园口决堤事件吧。

    说这个民国二十七年五月十九日,侵华日军攻陷了徐州,并沿陇海线西犯,郑州危急,武汉震动。于是乎,六月九日的时候,蒋介石大委员长为了组织日军继续西进,只得采取“以水代兵”的办法,派人扒开了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区北郊17公里处的黄河南岸的渡口——花园口。从而造成了人为的黄河决堤改道,形成大片的黄泛区,史称花园口决堤。

    这下,大家大概知道了花园口决堤究竟是个怎么回事的事件了。当然,写到这里我也承认自己写的太过繁杂,太过无趣,在我实在不清楚该如何令各位读者产生兴趣的同时,我摊开手旁的旧报(说是旧报其实也就是几天前还没读的晚报),上面的记者说采访了几名花园口决堤的民众所经历的惨剧。由此,我不由得发挥了自己的想象,试图用更加艺术化的手法来为各位读者们展现当时的情景:

    我们惊恐的望着迅速下泄的黄河水,那个曾经养育我们一家的黄河水,那个曾经像母亲般哺乳我们的黄河水居然也会展现出如此凶恶的一面。更加不幸的是此时又正值雨季,黄河的水通常都会是上游河水暴涨,于是您可以清楚的瞧见花园口决口处被忽的迅速冲大,与此同时,先前被淤塞住的赵口也被大水冲开。两股洪水交汇在一起,似是脱缰的野马,他们随意的卷起滔天巨浪,向我们袭来。那一刻我在反省,是不是我们平日里向她索求的太多,于是这一刻她将十数年积压的对我们的不满与怨恨全部释放出来,所以才会这样疯狂这样肆意的破坏?尽管她像宠物猫一般乖乖完成了政府所派遣给她的指令——冲断陇海铁路,阻止了日军的前进。但是她应该是余力未消的,因为她又将矛头对准了我们,冲毁了庄稼地不说,她还夺走了我真正母亲的生命,尽管某一时刻她也是我母亲的母亲。在听闻政府要决堤花园口时,我们还是万万没有想到会这么严重,弟弟甚至还半开玩笑的说道兴许可以在黄河中游泳,可是现在,他却被河水所淹没,我应该是再也见不到他游泳时的英姿了。这还是会水的弟弟,倘若不会水的人,例如我的母亲和妹妹,一瞬间她们便完成了与这个人世的最后告别,不,我猜想或许妹妹还没来得及完成告别,因为她是躺在母亲的怀中在睡梦中消亡的。仔细想来这样也好,这个世间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活下去的人还要忍受饥饿与苦痛。我们无家可归,这是拜政府所赐呢?还是拜日本国所赐呢?当我迷茫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时,我正在啃咬着最后一根能吃的树枝。

    我坦率的同时也并不害臊的告诉大家,我的泪点很低,因此在读到一半的时候,我已然泪流满面。我不得不说这不是天灾,这时人祸。而这场人祸所造成的损失远远超过了天灾所造成的损失。后来的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与其相比更本不能算得上什么。因为这次的花园口决堤可绝不仅仅是事发当时所蔓延于黄河两岸人民中的恐惧,它所带来的接下来连续几年的灾荒更是使得我上千万同胞饿死于这片历史悠久曾经富饶的土地。

    当然喽,政府不会单单为了迫害人民而去做这件落下千古骂名的蠢事。因为这件事实在不能称之为蠢事,毕竟从军事战略的角度上来讲,它还是有些用处的。至少比先于它发生的南京保卫战相比,花园口决堤起的作用更大。

    在这里,也不得不提一场遗笑千古的战役——兰封战役。我是不大愿意提起这场战役的,是的,比提起中条山会战还不愿意。因为当我郑重的写下兰封战役四个字的时候,一些居心叵测的他国民众便会指着我们的鼻子嘲笑道:“什么都不会,就知道逃,你们中国人就知道逃!”好像就连蒋介石委员长也不得不承认兰封战役是“战争史上一千古笑柄”。

    说了这么多大家伙也应该能理解我此时的羞愧心里吧,但是在我的朋友A的强烈要求下,我还是决定说的简明扼要一下。

    经常看一些抗战神剧的朋友可能会感觉这**怎么这么“谦让”呀。一场战役的责任(当然,这里指的是失败的责任。)推卸来推卸去,战争过程中杀鬼子的大好机会推卸来推卸去,那么其实真实的情况是不是这样的呢?我想明确以及肯定的回答大家:有的时候确实是这样没错。那么这次的兰封战役便是很典型的一个例子:

    说这个蒋介石的爱将桂永清有着装备精良的整整一支27军(还有一个德式战车营),居然只守了兰封不到一天就被土肥原贤二的第14师团给打跑了。哦,这里请大家原谅我一下,作为一个半吊子的作家,我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那就是用词错误。因为桂永清的部队并不是被日军打跑的,二十被日军吓跑的,听说日军的步兵还没有冲锋,桂永清所部就开始全线溃退,往兰封以西的地方逃去。当然,对于这一点我也是道听途说,不过距离真相的距离应该就是天价学区房之于某某外国语某某附中的距离,是八九不离十的。那土肥原跳出**为其所挖的包围圈后,负责指挥兰封战役的程潜不得不再次调兵布阵,围攻土肥原。正当报纸上报道他们激战正酣的时候(程潜更是夸口再有两天就可以拿下土肥原,虽然也不知真的假的。),守卫商丘的黄杰所部居然不战而逃。守军还未与日军先头部队交火,一枪未放就放弃了商丘,让位于商丘和兰封一带的中国军队再次处于被日军东西夹击的危险境地。更令您哭笑不得的是黄杰逃跑的理由是:电台被炸,无法与第一战区联系。因此由于蒋介石的两支嫡系部队不听指挥,临阵脱逃,而彻彻底底打乱了我军在兰封战役上所做的一切部署,歼灭土肥原的宝贵战机白白葬送。15万人没能消灭2万人,元芳,你怎么看?这一下,才导致日军长驱直入,不得不决花园口来阻挡日军了。话又说回来了,黄杰和桂永清比韩复渠可牛逼多了。人家韩复渠好说歹说也是看战局不利才撤的(当然,韩复渠也不是啥军人。),你黄杰和桂永清的种种行迹也忒说不过去了吧。

    不过,作为还是高中生的我也要有一颗理解之心,谁都想活命哪个人想死啊?不是每个人都能视死如归当英雄的。所以逃跑也就有同情之处。

    尽管我是名忠实的中国**员(还是预备的),但是在这里我还是要为蒋介石先生说几句公道话。(您看,为了体现我对蒋介石的尊敬,我都改口称其为先生了。)其实真正驱使蒋介石施行花园口决堤方案的却是那些个要员,诸如冯玉祥、白崇禧、陈果夫、陈诚还有姚琮等。如果诸君还是不信,那么这里我有一些史实证明。既然是史实的证明就必然引用他们的原话与事迹。

    陈果夫于1938年4月3日建议在武陟决堤。

    委员长钧鉴:台儿庄大捷,举国欢腾,抗战前途或可从此转入佳境。惟黄河南岸千里,颇不易守,大汛期间且恐敌以决堤攻我,我如能取得武陟等县死守,则随时皆可以水反攻制敌。盖沁河口附近,黄河北岸地势低下,若在下游任何地点决堤,只须将沁河口附近北堤决开,全部河水即可北趋漳、卫(即漳河与卫河),则我之大危可解,而敌则居危地······

    姚琮(时任军委会办公厅副主任)21日电,建议在刘庄、朱口决堤。

    熊次长哲民勋鉴(即熊斌,时任军令部次长。):黄河旧险地方在考城以东者如河北之刘庄、鲁省之朱口,倘即刻施以决口工作,更于旧河道下游多抛埋柳枝,则河水必改道南向,一时造成泛滥区域,虽不能淹没敌军,至少可使其行动困难,全局情势必将改观······

    陈诚转呈王若卿建议在黑岗口决堤。

    委员长:据炮兵第16团王团长若卿报告称:

    1。顷闻我军决兰封口,引黄河水淹日寇,其计甚佳。但水经黄河故道,鲁西、苏北受害最烈,豫东仅占一部,于豫军事关系甚小。

    2。查黑岗口水位较开封高出30丈,提身两侧皆水,历来称为险工。如在该处决口,甚大流直趋开封,经朱仙镇、尉氏直贯汴周公路,横断毫、柘、周、漯河公路,与军事关系最钜······

    3。开封为河南政治中心,首应破坏,免致资敌。

    列举了这么多我也该收手了,否则又会有那么些讨厌的人说我是在骗字数了。(其实我还真有那么些想法,可是这些实在是骗不了什么字数。)

    说有一本书叫《豫省灾况纪实》,前人写的,写的很好。不过对于书名我还是要提出一些修改的意见的,因为里面所描述的花园口决堤后的惨象可大部分集中于苏、皖几省,怎么能堂而皇之的将书名定为豫省什么什么的呢?我随手翻开一页,上面便写道(为了应对万年不变的版权问题,我对将要摘抄的内容做了许多修改。):“黄泛区所居之民鉴于此前完全未闻,因而猝不及防,提防骤溃,洪流踵至;财物田庐,悉付流水。当时之惨绝人寰之恶景犹是澎湃动地,呼号震天,其悲骇惨痛情景前所未闻,实有未忍溯想。”再往后翻便是些实质性的东西了:“河南省档案记载死亡人数为89万,然实则受灾人口高达1200万人,且最为严重之区域乃黄河下游豫、皖及江苏等地。淹没耕地1200余万亩,造成黄泛区之地,约千万人受灾,390万人流离失所。每年几十亿吨黄河沉积之泥沙顺决口涌入平原,淤塞河道,淹没田野,漫溢湖泊,堵塞交通和航运,终形成贯穿豫皖苏三省总计44县的广阔黄河水泛滥区。然遍地之沙丘,地表之突兀凹陷,蝗灾之猝不及防,对当地农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花园口决堤后的一个月内,中国军队开展了反攻,豫东地区的日军基本上得到了肃清,日军被迫逃往豫皖交界处。当然,根据后续日本官方给出的数字来看,日军不仅在战略上,其直接损失也确实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估计得有7000人支20000人不等。不过呢,这与中国的损失相比,单从数字上来看,是万万不能等价的。

    综上所述,我是相信花园口决堤所带来的巨大军事上的利益,在中华民族最艰难最关键的时刻,的的确确军人的性命要抵得上所有人的性命。然而还是我在开头便调侃的那样,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同样离不开个人。这个个人指的是我四万万同胞,是包括我可怜的劳苦大众的,当我们面临一个不可避免的抉择——粮食给部队还是百姓这个问题时,我们是否该扪心自问一下,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并不绝对,是否可以辩证的去看待这个问题呢?但无论如何我所为大家叙述和展现的也仅仅是我自己的观念,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党派,也不代表任何一个年龄段,更不代表任何一类人,他所代表的也仅仅是我自己而已。所以有的时候我会感到异常的孤独,我试图通过沉浸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而避免孤独,殊不知我却正因为沉浸于这些问题而变得更加孤独。

标题:
内容:
评论可能包含泄露剧情的内容
* 长篇书评设有50字的最低字数要求。少于50字的评论将显示在小说的爽吧中。
* 长评的评分才计入本书的总点评分。

Copyright 2023 www.lcread.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本站内容。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反动、影射政治、黄色、暴力、破坏社会和谐的内容,读者如果发现相关内容,请举报,连城将立刻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因此产生任何法律纠纷或者问题,连城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