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好脾气的坏皇帝  第四节 绝艳惊人出汉宫

章节字数:4987  更新时间:09-05-18 11:23

背景颜色文字尺寸文字颜色鼠标双击滚屏 滚屏速度(1最快,10最慢)

    按说陈汤和甘延寿立此大功,回到长安后高官厚禄应当是指日可待。可惜,难封的不止有李广而已。

    石显曾经打算把姐姐嫁给甘延寿,但是甘延寿看不上石显的宦官出身和为人,因此婉言拒绝。石显对此怀恨在心,因此对甘延寿和陈汤的受封之事横加阻挠。

    先是郅支单于的脑袋(愿他安息)被送到长安后,元帝想将郅支单于的脑袋在长安的使馆一条街(西域诸国在长安的办事处聚集在此)悬挂十天,石显让匡衡上书说目前是春天,悬挂人头不吉利,应当立即掩埋。

    可惜时任大司马车骑将军许嘉和右将军王商(这个王商是宣帝的舅舅王无武之子,不是王政君的五哥王商)对于甘延寿和陈汤的军功颇为称赞,一定要把单于头颅悬挂十日。石显不好为了这点事情直接和外戚们过不去,郅支单于的脑袋因此才得以在长安城展出了十天。

    但是石显并没有就此罢休,他又授意下丞相匡衡等人揪住陈汤、甘延寿矫旨的事情不放。同时又把陈汤私自将战利品犒赏给部下的事情交给司隶校尉去处理。司隶校尉当然是顺着石显的意思处理,用公文通知沿途郡县,逮捕陈汤的部下并加以审问。

    陈汤看势头不对,立刻上书元帝:我和部下万里之外征讨只资产与凯旋而归,按说应该有朝廷的使者沿途慰问。现在没有慰问不说,司隶校尉还派人逮捕审问我的部下。这是要给郅支单于报仇吗?

    元帝闻言大惊,立刻下令释放所有被捕官兵,并沿途政府酒肉犒劳将士。

    等到陈汤和甘延寿回到朝廷,元帝准备对他们论功行赏。又是石显和匡衡从中作梗:他们假传圣旨、擅调军队,不杀他们已经是天大的恩惠了。还要赐爵封土,那以后派出的使节官员岂不都要效仿他们了,这个头不能开!

    元帝自己虽然很欣赏甘延寿、陈汤的功劳,但是又不好太违反匡衡、石显的意见。所以陈汤和甘延寿封侯的事情就这么悬了起来。

    关键时刻,我们的刘向同志又仗义执言,上书元帝。痛陈利害,元帝一看有了舆论支持。立刻下诏赦免甘延寿、陈汤矫旨起兵的事情,不准指控,命公卿讨论如何赐封他们爵位。

    朝臣普遍认为应该按照捕斩帝国国君论功行赏,

    可是匡衡、石显当然不愿意让陈、甘二人有如此大功。他们俩坚持认为“郅支是逃亡的单于,已经失去匈奴国土,属于盗用单于名号的假冒产品,不是真单于”。

    元帝争不过他们,就打算援用郑吉的前例,封给甘延寿、陈汤千户侯。

    匡衡、石显又说郑吉是奉命出征,甘延寿和陈汤是矫旨起兵,不能一视同仁。在石显和匡衡的一再阻挠下,最终封赏方案为:甘延寿“义成侯”,赐封陈汤“关内侯”,采邑各三百户,加赐黄金各一百斤。同时任命甘延寿当长水校尉,陈汤当射声校尉。

    打郅支单于都没有费这么大的劲!!

    甘延寿后来迁至城门校尉、护军都尉,死在任上。

    而大英雄陈汤以后还有故事,后文自有论述。

    却说陈汤诛杀郅支单于的消息传到匈奴,呼韩邪单于是又喜又怕。

    交待一句,由于汉朝的庇护,呼韩邪单于的实力恢复的很快。呼韩邪单于部已经在永光元年(前43年)离开汉朝北界,回到了原匈奴王庭所在地。

    呼韩邪单于高兴的是自己的这个死对头恩将仇报的亲哥哥终于被人给灭了;怕的是汉朝既然能把郅支单于灭了,估计要灭自己也不是太困难的事情。

    因此思前想后,呼韩邪单于决定入朝觐见元帝,表示忠心。

    于是在竟宁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觐见元帝,并请求和亲。

    此一时彼一时也,现在汉朝再也不用把刘细君、刘解忧这样真正的公主下嫁给匈奴人了,所以就放话给后宫的宫女:有谁愿意和亲匈奴的,给与正公主级待遇。

    要说后宫的宫女们,大多数是注定终老宫中,连皇帝的面也见不上一次,所以都巴不得有个机会跳出这所大监狱。

    可是一听说是要远嫁匈奴(单于还是个大半截身子埋进土里的老汉),不少人就打了退堂鼓。

    于是掖庭官员一番挑选后,选了五个候选人交给元帝定夺。元帝御笔亲点,划定了其中一个赐予呼韩邪单于,待吉日到时完婚出塞。

    元帝选定的这个宫女名叫王嫱,字昭君。

    估计别的不用多说了,先介绍下王昭君的身世。

    王昭君生于公元前52年(存疑),家乡在汉朝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

    王昭君是家中独女,而且其父王穰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说是含在口里怕化了,顶在头上怕摔着毫不为过。

    王昭君不但天生丽质,而且聪慧过人。由于父亲的宠爱和培养,王昭君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王家有女初长成,虽是养在闺中,其绝世才貌却已经名满南郡。

    元帝永光三年(前36年),当陈汤和甘延寿正在西域喝着西北风浴血奋战的时侯,元帝同志昭示天下郡国,挑选秀女送入宫中。

    王昭君在南郡已经是家喻户晓的美人,而且年方二八,郡守自然把她作为入宫秀女的第一候选人。

    饶是王昭君的父亲王穰百般推脱说“小女年幼,难以应名”,可怜小昭君还是难免告别了家乡的父老相亲,洒泪登上北上的航船。

    按说王昭君才貌双全,应该很快得到元帝的宠爱才对。可是昭君入宫之后,别说什么三千宠爱,连元帝的面都没有见过。在后宫默默无闻地做了两年保洁工作。

    难道是因为汉朝美女太多,王昭君掉到美女堆里面显不出来了?可是根据后来元帝见到王昭君时眼珠子都快瞪出来的样子来看,即便在美女如云的汉朝后宫,王昭君也应该是鹤立鸡群。

    那么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啊,我们的元帝同志虽然身体不怎么样,但是和天下的男人一样,对美女的追求是发自内心地。

    不过和其他男人不同的是,别人大部分只能在脑袋里想想意淫一下,但是皇帝却可以把这种追求变成实际行动。

    由于宫中的宫女们比较多,而皇帝同志日理万机,又没有时间一个一个地见,因此就命令宫中的画师们为入宫的秀女们画像呈给他御览。元帝看到其中有出众的,才会考虑去宠幸一下。

    这样一来,宫中的画师们可就对秀女们的命运有了生杀予夺之权。于是宫女们纷纷贿赂画师,相貌不很出众的希望他们把自己画得更漂亮些、相貌很美的希望他们不要把自己丑化了就行。

    而我们的昭君,因为自认才貌双绝,所以没有贿赂给她画像的画师毛延寿。结果毛延寿在给昭君画像时一改以往的写实风格,走了毕加索的抽象路线。因此导致了昭君入宫后在后宫当了两年的保洁员外加女招待。

    可怜我们的昭君如此绝世才貌却落得如此地步,虽常常感叹自己的命运本不该如此,却也没有什么办法。眼看昭君就要和其他没有得宠的后宫女子一样,在这不得见天日的皇宫中年光过尽,功名不见,红颜老去,机会也不来。

    所以,当竟宁元年(前33年)元帝征召后宫宫女远嫁匈奴时,王昭君毅然决然地挺身应召:“远嫁匈奴的日子虽然充满未知,然而总要强过在这高墙大院中无声无息地老死而去。”

    王昭君被选中之后,待到呼韩邪选定的告别吉日已到,便来向元帝辞行---毕竟现在她已经是名义上的汉朝公主,出行之前向元帝辞行的过场还是要走的。

    说明一下,这次王昭君的出场是史无前例地震撼。

    这个史无前例意思是震撼了两个国家的君王:呼韩邪单于和汉元帝。这两位都是第一次见到王昭君。

    昭君向元帝辞行时,元帝只是象征性地瞟了一眼。可是就这一眼,就已经惊为天人了。

    元帝心里寻思:怎么宫中竟然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朕却不知道?难道是新进宫的?

    于是元帝问昭君:“妳什么时候入宫的。”

    昭君如实答了。元帝心里更纳闷了:已经两年了,按说画像我应该见过,怎么一点印象也没有呢?

    元帝越看越喜欢,心里就有要跟呼韩邪撕毁合约,留下昭君另派他人的打算。

    无奈兹事体大,这个事情要是传出去,这大汉天子的颜面可往哪里放啊。

    再三考虑后,只得忍痛割爱,将昭君赐予呼韩邪单于。

    话说这边呼韩邪单于看到王昭君这个大美人,震撼到乐得嘴都合不拢了。心说汉朝皇帝果然够意思,这样的大美人都舍得送给我。他哪里知道元帝那边正痛心疾首呢。

    呼韩邪单于大约是因为郅支单于被灭,又得了亘古未有的大美人,心里特别过意不去。他甚至上书元帝说汉朝干脆别在北边边塞驻守军队了,以后汉朝北界的安宁就交给我们匈奴人负责了,这样大汉朝也可以减少边民的负担。

    且不论呼韩邪单于是真心还是假意,不设边防军把边境交给另外一个国家去布防,这种事情今天听来都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可是,元帝和他手下的那帮儒生们居然还正儿八经地在朝堂上开始讨论这件事情,并且似乎投赞成票的人还不少。

    幸好朝中不全是脑残,这件事情最终还是被否决了。否则会怎样呢?区区在下实在都不敢顺着这个‘否则’往下想了。

    话说昭君于是跟随着呼韩邪单于东出潼关、北上雁门,经过近一年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漠北的匈奴王庭。

    这是匈奴臣民上下无一例外都是铁杆的亲汉派(郅支单于的例子就在眼前摆着),所以代表汉朝的和平大使王昭君收到了盛大的欢迎。

    呼韩邪单于封昭君为“宁胡阏氏”,取匈奴有汉女为阏氏,始得安宁保障之意。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国的和睦关系达到了历史之最。汉匈边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的和平景象。

    汉成帝建始二年(前31年),在位三十八年的呼韩邪单于逝世。在此之前,昭君已经为他生了一儿子,名叫伊屠智牙师,被封为右日逐王。

    此时的昭君则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嫁给了下一任单于为阏氏。继任的单于是呼韩邪的长子雕陶莫皋,号为复株累单于。

    对于昭君这样的汉朝女子来说,对改嫁后子这样的事情其内心无疑是极其排斥的。然而王昭君以大局为重,为了国家大义之和汉匈和平她最终入乡随俗。

    所幸新继任复株累单于对于昭君十分怜爱。夫妻二人十分恩爱甜蜜,接连生下两个女儿。

    从昭君出塞后直至西汉灭亡,汉朝和匈奴始终保持着友好的边境关系,再未发生过战事。这种和平局面,是昭君以及匈奴其他亲汉的王公贵胄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王昭君去世后,匈奴人怀念她为汉匈和平所做出的贡献,将她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昭君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被称为青冢。

    “塞外多白沙,空气映之,凡山林村阜,无不黛色横空,若泼浓墨,昭君墓烟垓朦胧,远见数十里外,故曰青冢。”以上是《塞北纪游》中对于王昭君墓被称为青冢的解释。

    历代以来,无数文人骚客撰文赋诗慨叹昭君的事迹,其中以杜甫的《咏怀古迹》之一堪为其代表,诗云: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王昭君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明妃”。是因为西晋时为避晋文帝司马昭的讳,改称“昭君”为“明君”,之后才渐渐有了“明妃”的叫法。

    昭君是走了,可元帝这边还有一肚子气没处撒。

    他回宫后立刻命人把昭君的画像呈来御览。不出所料,果然是画得草草,仅有几分相像,比之真人则逊色太多。

    元帝还长了个心眼,又命令将他宠幸过的一些宫人的画像拿来对比。好嘛,基本上都是画比人标致。

    元帝就是再好脾气,面对这种事情也已经忍无可忍---这是赤裸裸地欺骗!他大发雷霆,命令立刻找出给王昭君画像的画工,查个究竟。

    案情极其简单,王昭君没有给画工毛延寿送贿赂,所以被画丑了。毛延寿自然是死罪没商量。

    但是区区在下倒觉得其实毛延寿死得也挺冤枉。为什么这么说呢?

    要借用吴思先生的潜规则的概念了。区区在下权且称之为画工们和宫女的潜规则。

    由于画工垄断了给宫女画像的权力,所以被画的宫女要给画工钱,或者文雅点叫作润笔费。

    这和现在做手术要给医生红包一个道理,是患者和医生都认可的规则(是否心甘情愿不在讨论之列)。

    但是我们的王昭君是没有给画工贿赂的。

    也许是因为家里穷给不起,也许是因为不屑于给。

    从旁观者看来这两者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无奈,后者是清高。

    但是对于画工来说,他们看到的结果是一样:我们没有拿到钱。你不给钱,就是不上道,就是不尊重行规。

    他姓毛的也许想发把善心不收你的钱给你往美了画,但是,他敢吗?如果毛延寿不收钱给王昭君照原样画了,以后画师还怎么问宫女索贿?以前交过钱的宫女们怎么办?退钱?

    画工的财路们很可能就此被断绝。

    所以如果毛延寿这样做了,他就和王昭君一样,成了宫内画师界和宫女界规则的破坏者,是要付出惨痛的代价的。

    或者,可以肯定地说,毛延寿肯定会比王昭君还要惨。

    因为王昭君即使没有能见到皇帝,还可以在宫廷里面做一个普通的宫女混口饭吃。而毛延寿如果破坏了规则,下场轻则受到排挤卷铺盖出宫,重则随便被别人找个茬做了也说不定。

    说到最后,鄙视毛延寿也好,为王昭君鸣不平也罢,都不是问题的根本。

    还是来看看林黛玉小姐写王昭君的一首诗,《五美吟》之一: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

    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这才是正解!那个弄那么多女人进宫,都来不及自己一个个看的人(或者说这个人身后的这个后宫制度),才是罪魁祸首。

    从昭君事件我们稍稍可以领略到一些元帝对待女人的态度和风格。下一节,就专门来谈谈元帝的女人们,以及元帝和这些女人们的儿子们。

    

标题:
内容:
评论可能包含泄露剧情的内容
* 长篇书评设有50字的最低字数要求。少于50字的评论将显示在小说的爽吧中。
* 长评的评分才计入本书的总点评分。

Copyright 2023 www.lcread.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本站内容。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反动、影射政治、黄色、暴力、破坏社会和谐的内容,读者如果发现相关内容,请举报,连城将立刻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因此产生任何法律纠纷或者问题,连城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