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好脾气的坏皇帝  第五节 元帝及其女人和儿子

章节字数:6844  更新时间:09-05-18 11:24

背景颜色文字尺寸文字颜色鼠标双击滚屏 滚屏速度(1最快,10最慢)

    虽说元帝后宫美女不少,但是有资格在史书上留下名字的却并不多。不算王昭君的话,只有四个。

    其中有两个我们已经提到过:即早死的司马良娣和刘骜的娘王政君。还有两个分别是傅昭仪和冯昭仪。

    还好不是很多,否则估计元帝是摆不平的。

    冯昭仪和傅昭仪也分别给元帝生了儿子。傅昭仪的儿子是定陶共王刘康(元帝时为山阳王),冯昭仪的儿子是中山孝王刘兴(元帝时为信都王)。

    加上王政君生的太子刘骜,元帝的三个儿子就齐了。

    下面仔细说道说道元帝这三个老婆和三个儿子。

    王政君被立为皇后之后。典型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看看鸡犬们是如何升天的。

    王政君他爹王禁被封昌平侯,王禁的弟弟王弘最后也官至长乐宫卫尉。

    永光二年(前42年),王禁挂了。他的长子王凤(参见上一章王政君兄弟名单)嗣侯,以外戚身份入宫任侍中。

    不过如前所述,王政君和元帝这一辈子感情最好的时候,恐怕就是一夜情那一晚上。因为自从那天之后,元帝基本上就没有怎么搭理过王政君。

    即便王政君为元帝生了他的第一个儿子,王政君在元帝心目中还是没有什么地位。王政君得以立为皇后,完全是由于刘骜。

    而刘骜会被立为太子,则完全是由于宣帝的喜爱。毕竟,在以孝治天下的汉朝,元帝不能不考虑不遵守他爹遗愿的后果。

    虽然宣帝并没有明确地要求元帝立刘骜为太子,但是宣帝对孙子刘骜的喜爱是人尽皆知。而那个皇太孙的叫法更是让宣帝的心思如同司马昭之心。

    元帝继位以后,王政君得以在初元元年被立为皇后,实际上要感谢她的儿子刘骜。

    可是,被立为皇后并没有改变王政君不被待见的命运,史书说王政君自从生了刘骜之后“稀复进见”。事实上,这种状况持续了很久。很久的意思就是直到元帝去世。

    虽然王政君没地位,但是刘骜还是挺受元帝喜爱的---至少在刘骜还没有迷恋上酒色之前是这样的。

    刘骜少壮的时候很喜欢儒家经典,性情宽厚为人谨慎。有一件事情颇能说明刘骜当初没有堕落时的风格以及元帝对他的器重。

    话说那会刘骜刚成年,按照规矩不能再在宫中居住。因此元帝就让刘骜去桂宫居住,要说这个桂宫,那离皇帝居住的未央宫可是有点距离。

    一次,元帝急召太子进见。刘骜却折腾了大半天才急匆匆跑来觐见。元帝于是有点不爽:“太子为什么来得这么迟呢?有什么缘故吗?”

    刘骜一通解释,元帝听来龙颜大悦,对刘骜迟到的不满早丢到爪洼国去了。末了还下了一道命令:以后太子可以横穿驰道。

    原来啊,刘骜驰到是因为他不敢横穿一条叫做驰道的道路。桂宫和未央宫虽然距离不是很近,但是快马一鞭应该还是可以及时来见他的皇帝老爸。

    但是由于刘骜不敢横穿驰道入城,所以就只好先顺着驰道跑到头,然后原路返回。因此才会迟到。

    有看官要问了,这驰道是个什么东东?没有诏令,堂堂太子刘骜都不敢横穿呢?那会也没有红绿灯,更没有交警和摄像头,横穿了也没有人知道。

    您还别说,这个驰道还真是大有来头。

    最早修建驰道的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秦始皇在他统一全国后的第二年(前220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

    这个驰道,简单了说就是皇帝的专用车道,别人是不准走地。

    走驰道自然是不敢,而刘骜连横越也不横越,自然是因为谨慎和表示对他爹的尊敬。太子能够如此行事,元帝自然很高兴。

    但是关于元帝和太子之间的和谐关系,也只能找到这么一条记录。刘骜居住在桂宫后,由于没有人能管束,久而久之开始迷恋酒色,沉醉于声色犬马。元帝也开始渐渐地疏远刘骜。

    老娘不受宠,自己又不讨老子喜欢。刘骜面临的形势跟他爹当年做太子的时候很像---怎么看怎么玄乎。

    不过也是该着王政君家走运(祖坟上的木头都发芽了,他们家不火都天理不容),刘骜虽然人不怎么地,却有个贵人一直在帮助和扶持他。

    这么说吧,没有这个人,刘骜恐怕被废了七八十次都不止。

    这个人叫史丹,是前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的儿子。史丹和元帝的关系那可是不一般,元帝当太子的时候,史丹就做太子的中庶子(相当于皇帝的侍中)前后十余年。

    绝对的嫡系。

    元帝即位以后,史丹任驸马都尉侍中。元帝出行的时候,经常是他给驾车,相当受宠信。元帝立了太子以后,考虑当初史丹服侍自己就很不错。又是旧臣加外戚,信得过,所以就令诏丹看护太子家。

    这可是个前途无量的差事。

    史丹也确实很恪尽职守,对于太子处处呵护---虽然太子当时已经显现出酒色之君的苗头。

    到了建昭年间之后,元帝身体月来越差,基本上就什么事情也不管了,专职研究他的业务爱好,而且绝对达到了专业水平。

    元帝好什么呢?音乐。

    元帝虽然治国不怎么样,但是客观地说,他是个多才多艺而且很有艺术细胞的人,除了喜欢儒家经典之外,还精通历史。

    但是他最强的业务还是音乐。

    这位皇帝哥哥不但自己会多种乐器(鼓琴瑟,吹洞箫),而且自己创作乐曲自己演唱,是典型的创作型歌手(自度曲,被歌声)。并且,他创作的乐曲水平都是极好的(分刌节度,穷极幼眇)。

    元帝对音乐的把握到什么程度呢?他经常让手下的人把军中用的鼙鼓摆在宫殿前的台阶下,自己站在走廊上的的栏杆旁,然后他扔出小铜丸去击打这些鼙鼓,能准确地打出相应的节奏。

    这一点,就连后宫里面的乐工都办不到,元帝于是很得意。

    而且元帝的音乐天赋也遗传给了他的一个儿子,就是傅昭仪生的定陶共王刘康。元帝这个飞丸击鼓的绝活,刘康也能办到。

    元帝因此经常在别人面前夸奖刘康有才干。三来而去,史丹觉得这个东西味道不对,就进言元地说:“才干应该是指是敏而好学,温故知新,也就是像太子这样的人。怎么能用演奏乐器的能力来衡量一个人的才干呢?要是这么说的话,陈惠、李微(后宫的乐工头头)的才干岂不是要比丞相匡衡高多了?干脆用他们俩代替匡衡辅政好了!”

    史丹的话是比较有道理的,但是这个语气还是够直接地。

    也就是元帝这种好脾气的皇帝能忍了。元帝听完史丹的话,作沉默不语思考状,过了一会一笑而过。

    这件事情算是揭过,之后元帝也确实比较少提刘康演奏乐器的才干的,但是元帝对刘康的偏爱却已经是人尽皆知了。

    介绍下刘康和他娘傅昭仪。

    傅昭仪早年也是个苦命的孩子。

    她祖籍为河南温县,幼年丧父。她跟随改嫁的母亲流落入京城,后来得以入宫在上官太后宫里做宫女。

    由于她比较乖巧,很讨上官太后的喜爱,所以得以进位才人。后来上官太后将她赐给元帝,傅昭仪凭借着自己天生丽质和乖巧,很快就受到元帝的宠爱。

    元帝继位后,将她封为婕妤。傅婕妤对待下人也很好,所以宫中从上到下对她都是一片赞扬之声。如此一来,元帝对她更加宠信,没多久就给元帝生下了一女一子。女儿是平都公主,儿子就是刘康。

    前面讲王政君的时候提到过,王政君入宫的时候级别是家人子,妃嫔中的最低级别,离当时妃嫔中的最高级别婕妤有十四级之差---最高级别母仪天下的皇后未计算在内。因为别的级别没有人数限制,皇后只有一个。

    不过王政君应该庆幸,因为元帝朝的时候,这个差距变成了十五级。因为婕妤上面又加了一个级别,叫作昭仪。

    因为元帝非常宠爱傅婕妤母子,而对皇后母子不待见。元帝就琢磨着要给傅婕妤提高一下地位,所以就命令增加一个昭仪的级别。

    这个昭仪,可以说除了名号差一级之外,在宫中基本上也就不比皇后缺什么了。

    最初的时候,昭仪只有傅昭仪一家,别无分号,可见专宠程度。傅昭仪估计当时心里特美:除了那个不讨皇上喜欢的皇后之外,也就我傅昭仪了!

    可惜好景不长,一个意外结束了傅昭仪的垄断地位。这个女人叫冯婕妤,之前也颇受元帝宠爱。当然,不及傅昭仪。

    这从级别上就能看出来。

    建昭元年(前35年)的时候,元帝到虎圈去观赏禽兽打架。结果发生了一点意外,一只可爱的狗熊从笼子里面逃脱出来。直奔元帝所在的贵宾观赏包间而去,什么侍从啊大臣啊一干人等吓得四散而逃各奔性命。当然,也包括我们的傅昭仪。

    元帝差点就成了光杆皇帝。就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刻,冯婕妤却挺身而出,迎熊而立。稳稳地站在元帝和狗熊之间,巍然不动。直至闻讯扑来的武士们把这只狗熊击毙,冯昭仪这才从容地缓步退下。

    元帝惊魂未定,好一会而才缓过神来,问冯婕妤:“刚刚大伙都吓得四散而逃,你怎么反倒向前迎他而立呢?”

    冯婕妤答道:“臣妾听说野兽凶性发作,只要抓到一个人就会停下来。臣妾担心它直接扑到陛下御座前,所以只身挡着它,以免陛下受惊!”

    这时刚刚作鸟兽散的侍从等人一个个也已经聚拢回来,大部分人听了冯婕妤的话,心中都暗暗敬佩叹服冯婕妤虽为女流,忠心和胆识却是胜过儿郎。

    只有这傅昭仪听了,心里惭愧不已,又不免由愧生妒,因此对冯婕妤也就有了几分不满。

    元帝听完这话,又是赞叹,又是感动,心里对冯婕妤是倍加敬重。回身就加封冯婕妤为昭仪,冯昭仪的儿子刘兴为信都王(成帝继位后徙为中山王)。

    这样一来,傅昭仪就有了个可以与之分庭抗礼的冯昭仪。两位昭仪都颇受宠爱,不相上下。

    冯昭仪名媛。和傅昭仪不一样,冯昭仪是真正的将门虎女,不然估计也没有只身挡熊的勇气。

    冯昭仪的父亲就是前面提到过的摆平莎车国叛乱的冯奉世。当年,立了大功的冯奉世由于萧望之的阻拦没能够位列封侯。

    不过不用担心,是金子总会发光。

    元帝永光二年(前43年),陇西羌彡姐旁种造反。元帝急召丞相韦玄成、御史大夫郑弘、大司马车骑将军王接、左将军许嘉、右将军奉世来商议对策。

    前面几位没有打过仗的人,自然是两眼抓瞎,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冯奉世挺身而出:“羌虏在我大汉境内寻衅滋事,如果不赶紧诛灭。如何威制那些地处远方的蛮夷。臣愿领兵讨之。”

    元帝于是问冯奉世的用兵方略。

    冯奉世一番厉害分析:臣听说善用兵的人,务求速战速决,以减少后勤辎重的耗费。前面几次边军与羌人交战不利,是因为力量不济。现在看来羌人有兵力三万,如果要打败他们,按说需要六万人。但是由于羌人装备太差,所以给臣四万人,有一个月足以摆平羌人。

    刚才还默不出声的几位大佬一听要派四万人,一齐地摇头表示反对。无非是担心人太多,太费钱。他们一致推荐使用赵充国当年的屯兵策略,弄个万把人去意思意思得了。

    冯奉世苦口婆心得劝谏他们说,此一时,彼一时。咱们好几十年没有打仗了,对羌族的震慑力不像以前。那些羌族肯定是很看轻边吏的能力的。如果人少了,打不赢又守不住,只会助长羌人的气焰。这样一来,就不是派几万人花多少钱能够摆平的事情了。

    可惜这帮大佬死活不听取冯奉世的意见,最后元帝只答应再给冯奉世加两千人,总共一万两千人。

    腐儒书生和将帅之才的区别在这里尽显无疑。

    冯奉世没有办法,只好带着这一万两千人去平叛。果不其然,由于兵力不足,头两仗被强人揍得鼻青脸肿。于是冯奉世赶紧上书元帝求救(同时附上了周边地形和兵力图),要求再派三万六千人就可以保证打赢。

    元帝一看打输了,也不心疼钱了。立刻拜太常弋阳侯任千秋为奋武将军带六万大军前来支援。待援军一到,毫无悬念地一战就将羌人击溃。

    此战后,冯奉世因军功被封为关内侯。

    这样一来,冯家一个侯爷,一个昭仪。再加上冯奉世的儿子们也都很争气(二儿子冯野王位至大鸿胪),所以冯家在朝中马上成了香饽饽。

    石显老兄一看这是个新贵,想要结交拉拢一下。于是就向元帝建言说:“冯昭仪的哥哥冯逡这个人品学兼优,可以侍奉皇上左右。”

    于是元帝诏命冯逡入宫,准备让他做侍中。结果冯逡入宫请求单独面见元帝,结果冯逡将元帝最信任的石显一番抨击,元帝听后大怒,让冯逡从哪里来回哪里去,重用的事情自然没戏了。

    石显听说后,恨得是咬牙切齿,大骂冯家的人不识好歹没良心,和冯家的梁子就算是结下来了。

    结果到后来御史大夫出缺,当时在两千石官员中,冯野王治行第一,大家都觉得御史大夫一职非冯野王莫属。

    结果这时候石显插了一杠子。元帝询问他的意见的时候,石显说道:“九卿之中,论品行能力,冯野王自然是最佳人选。”

    接着,这位公公话费一转:“不过冯野王是冯昭仪的亲哥哥,臣怕后世评论起来,认为陛下不用贤能,因徇私而任外戚为三公,有损于陛下的威名。”

    一番话说得元帝连连点头:“中书令说的是,朕没有想到这一层。”冯野王眼看到手的御史大夫一职就这样泡了汤。

    连冯野王自己都叹息说:“别人大多以宫中有女宠而得贵,到我们兄弟这里好嘛,不贵反贱了!”

    饶是如此,冯家在朝中还是蛮有势力的。所以从理论上说,冯昭仪和其子中山王刘兴对太子来说也是个威胁。

    再加上很受元帝宠爱的傅昭仪和定陶王刘康,刘骜的太子之位真是怎么看怎么晃悠。

    不过还好太子身边有个史丹。

    建昭四年(前35年),上一任中山王刘竟去世。刘竟是宣帝的五个儿子里面最小的一个,和太子刘骜同龄。两人从小在一起玩,属于发小。元帝于是派太子刘骜去祭奠刘竟。

    等到刘骜祭奠完会朝复命。元帝远远地看到太子刘骜走来,就想起来自己那个短命的幼弟。不禁悲从中来,不能自制,那眼泪估计是流得哗哗的。

    可是等刘骜到跟前,元帝看刘骜脸上像没事人的,不禁十分气愤和不满。

    元帝把太子的监护人史丹叫来一通责骂,说“连自己的叔叔去世都没有什么悲伤之情!!一个连仁慈之心都没有的人岂能继承祖宗香火将为民父母!”

    史丹一看这话可重了,架势有点不对,急忙脱帽认错,把屎盆子全都揽到自己身上:“臣看见陛下因为哀痛中山王导致龙体欠安。所以特地暗中叮嘱太子不可在陛下面前过于哀伤,害怕因此使得陛下更加感伤有伤圣体。这都是臣的过错,臣死罪。”

    这段话是真是假不好说,不过这个解释实在是很合元帝的胃口。元帝觉得史丹的解释很合理,也很能体现臣子的忠心,太子的形象也得以保全。

    史丹对太子的维护,大多都是这件事情的翻版。

    在史丹等保太子派的维护下,刘骜还是安稳地坐在太子之位上,并在竟宁元年(前33年)举行了冠礼。

    同年,元帝病重。傅昭仪和刘康由于受宠信,陪护左右。而太后王政君和太子刘骜则总见不到元帝的面。

    这样一来,傅昭仪当然是凭借距离优势一日三次地劝说元帝改立刘康为太子。元帝因为一直也很喜欢刘康,加之自知时日无多,所以也开始动这个废长立幼的心思。

    当然,元帝也知道废立太子事关重大,再加上他优柔寡断的性格,自然不敢轻举妄动。所以元帝数次诏尚书进见寻询问有关景帝时废太子而立胶东王(就是我们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当皇子的时候的封号)的事情。

    由于中书令石显本人是属于保太子派的,因此这帮尚书对于元帝的询问都是吱吱唔唔哼哼哈哈地敷衍了事,总之就是不同意元帝废长立幼。

    虽然事情没有定论,但是元帝要废太子的风声却已经传遍了京城。

    太子的大舅舅阳平侯王凤(时任卫尉、侍中)天天和他妹妹王政君以及太子刘骜愁眉相对,不知计将安出。

    关键时刻,史丹又站了出来。

    史丹打听到傅昭仪和山阳王都不在宫中时,依仗自己的近臣身份,直接冲到元帝的病床前。趴在元帝窗前的青浦上就开始磕头,锵锵有声。

    要说这个青浦可是有点说道,这时皇帝寝宫内的最靠近皇帝龙床的地方(就是涂成青色的一片区域),功能类似于今天银行里面的一米线,提醒你除了办业务的人之外不准入内。

    而这个青浦,按例只有一个人可以进入,就是皇后。

    也是事关紧急,史丹也顾不得这么多,所以一头就扑到青浦区里面去了。

    元帝正躺着休息,被史丹的磕头声惊醒。抬头看时,史丹老泪纵横,兀自磕头不已,元帝大吃一惊:“侍中这是怎么了?”

    史丹泣不成声地说;“太子以嫡长子的身份被立为储君已经十余年,天下归心。现在外面纷纷传言太子地位岌岌可危。如果真是如此,朝中大臣必然会以死相争,臣愿意为臣下先,以死相谏!”

    元帝素来是个软心肠,看着史丹如此痛心,不免心软。加之史丹的态度恳切,进言也颇有道理,元帝也动摇起来。看了史丹的反应,元帝心里也明白如果正要立刘康,所面临的阻力肯定是不小。

    过了一会,元帝大约也想明白了太子还是不能轻易,不免把这废黜太子的念头熄了。长叹一声说:“朕时日无多,太子和两位皇子都还年幼,朕怎么不为他们的未来担心呢?不过,朕并没有改立太子的念头。皇后王政君一向行事谨慎,先帝也颇为喜爱太子,我又怎么违背先帝的旨意呢?侍中从哪里听到这个谣传呢?”

    史丹见状,知道元帝已纳其言,急忙向后退出青浦叩头谢罪说:“臣愚昧妄信传言,该当死罪!”

    元帝对史丹说:“朕的病眼见沉重,怕是好不了了。以后你要好好辅佐太子,不要辜负了朕的重托。”

    史丹闻言,唏嘘不已,起身告退。刘骜的太子地位这才稳固了下来。

    就在史丹进谏后不久,元帝于竟宁元年(前33年)五月在未央宫驾崩,享年四十二岁,享国一十六载。

    元帝本人多才多艺,尤其其音乐方面的天赋令人叹为观止,但是客观地说一个有艺术天赋的人通常不怎么适合当皇帝。

    比如我们的汉元帝,比如宋徽宗。

    元帝从小对儒家颇为偏好,任用了很多儒生。名气比较大的前有萧望之、周堪,后有韦玄成、贡禹匡衡等人。至于那些名号不怎么响的,则是多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了。而且,由于元帝的好性儿,这帮儒生一个个都觉得自己挺受重用。

    但是客观地说,这帮儒生里面基本没有多少上的了台面的人才。元帝空有好儒之名,却并不懂得什么样的人才是儒生中真正的人才。尽管如此,元帝身后的评价却是褒大于贬。

    原因很简单,儒生写历史。

    可惜,元帝柔弱和优柔寡断的性格决定了他注定不是一个合格的帝王。虽然后世对他生活简朴,对待臣下宽宏大量,为人温雅颇有古之风烈颇为称赞。但是,元帝由于自身的软弱无能导致大权旁落,所以孝宣皇帝开创的中兴盛世,不可避免地在他的手下开始衰落。

    就这样,汉元帝刘奭留给他儿子一个开始衰落和乱套的帝国;

    此外,还有一群舅舅。

    本章完。

    

标题:
内容:
评论可能包含泄露剧情的内容
* 长篇书评设有50字的最低字数要求。少于50字的评论将显示在小说的爽吧中。
* 长评的评分才计入本书的总点评分。

Copyright 2023 www.lcread.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本站内容。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反动、影射政治、黄色、暴力、破坏社会和谐的内容,读者如果发现相关内容,请举报,连城将立刻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因此产生任何法律纠纷或者问题,连城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