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假官行骗案:中国人为什么热衷当官(二)

章节字数:4121  更新时间:10-05-31 18:51

背景颜色文字尺寸文字颜色鼠标双击滚屏 滚屏速度(1最快,10最慢)

    二

    都说当官好,那么当官到底有哪些好处,能好到让外人挤破了脑袋要往里面钻,钻不进去就是冒充也要过一把官瘾呢?

    首先,古代官员的收入很高。

    官员的法定收入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工资,包括正俸、职钱、服装等实实在在的钱物。以清朝中期一个中级官员为例:县令的年工资为48两白银,儒学教授的年工资为50两白银,折合成现在货币大约在四五万元之间,已经足够维持正常的日常生活了。2。免费开销,包括发的烟茶酒粮薪炭等实物、免费使用驿站和办公场所等。如果担任实职,官员还能免费使用官衙,入住富丽堂皇的府邸,幕僚随从的部分费用也能让官方买单。元朝之前,朝廷还给官员“授田”,按照级别高低授予数以顷计的良田,解决官员的“吃饭”问题。各级官府都开有官办的医馆或者配备了医生,官员可以免费获得医疗和药物。这些日常开销都不是具体的钱财可以衡量的,单单医疗一项就是无底洞,而官员可以免费享用。3。免费劳力。官员能够任意指使下属和差役。官员许多非工作事情,比如搬家、过生日、老婆买胭脂、儿子选学校等等,不用他明说,总会有人热情、主动地提前替他做好。如果雇人来做,这些私人事务会耗费官员不菲的钱财。4。退休工资。官员退休,一般能从朝廷得到一笔退休费,并且领取从退休前工资百分之五十到几倍不等的退休金。5。不定期的赏赐。皇帝作为大老板,经常会给干得好的员工发奖金——比如过年、过生日、天下大丰收或者出现祥瑞等等。张三把皇帝伺候高兴了,皇帝随手把书桌上的一幅书法赏给了张三。张三回家仔细一看,竟然是东晋王羲之的真迹,张家一下子就发达了。6。养廉银收入。清朝雍正朝以后,朝廷考虑到官员“收入偏低”,为了防止官员因为穷困而贪污腐败,向官员颁发“养廉银”。这笔养廉银远高于正式工资,比如总督每年养廉银超过一万两,而正式工资不过一百八十两。有了以上这六项法定收入,一个人从进入官场到死,都不用担心生活质量问题了。难怪白居易会写出“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的诗句来了。

    官员还有大量非法定但不算非法的收入。《官场现形记》曾生动描述地方官吏的这类收入:“向来州、县衙门,凡遇过年、过节以及督、抚、藩、臬、道、府六重上司或有喜庆等事,做属员的孝敬都有一定数目,什么缺应该多少,一任任相沿下来,都不敢增减毫分。此外还有上司衙门里的幕宾,以及什么监印、文案、文武巡捕,或是年节,或是到任,应得应酬的地方,亦都有一定尺寸。至于门敬、跟敬,更是各种衙门所不能免。另外府考、院考办差,总督大阅办差,钦差过境办差,还有查驿站的委员,查地丁的委员,查钱粮的委员,查监狱的委员,重重叠叠,一时也说他不尽。”

    官场内外的人都很难说清楚官场的非正常收入到底有哪些、有多少,“重重叠叠,一时也说他不尽”。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比如京官有各种各样的地方孝敬。一个道台离京赴任,京城里各方面都要打点到,比如要给各位军机大臣送百两告别金,给军机处的各个办事人员送几两到几十两,如此类推,送遍各部委署衙门,没有一万两银子他这个道台还真离不了京。又比如举子和新官进京,需要同乡京官出具身世清白的证明。各省京官就自发组织起来,向同乡出售证明文书。他们根本就不认识那些小老乡,也不需要认识他们,只要留印章在年长者处预备盖章就可以。同乡京官定期划分这笔收入,定期更换掌印的年长者。对于地方官来说,能带来额外收入的陈规陋习就更多了,单单他们在税收上做的手脚就够他们吃好几辈子了。例如地方征收皇粮官税,在储存、运输的时候难免有损耗,因此朝廷允许各地“酌情”提高一点税率来弥补这部分损耗。明朝之后,各种赋税折合成银两征收。老百姓交上来的散碎银子需要官府熔铸成官银,由于成色不同和制作有差,难免造成损耗,朝廷也允许各地适当加征银两。额外征收的部分,完全由地方官说了算,征多少、用多少、怎么用都是不违法且缺乏监督的。这就是“耗羡”陋规。清朝中期,各地方税银每两加征四至五钱不等,官粮一石加征二升到一斗几升不等,除了弥补正常损耗之外(正常损耗率不会高达百分之四五十的),剩余银粮全都进入了州县官员的私囊,成为包括清官在内整个官场公开的收入。贪婪之徒,往往到任即提高耗羡标准,甚至有加征比例超过正税本身的。

    各项收入合计,一个官员一年能赚多少呢?一个清朝知府,不贪不占,一年收入稳超一万两,而且还能获得百姓赞誉。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并非虚言。在西部小县城,典吏(县领导班子成员)的年收入超过一千两白银,一般差役(编制外人员)年收入也在一千两左右。这是什么概念呢?北京城的一套平常四合院,售价在二百两银子左右,这还算是高房价(京城地段好,买的人非富即贵);南方一亩农田的售价在四五两银子之间,这还得是良田。一个典吏如果不吃不喝不应酬,一年下来可以在北京买五套宅院,或在南方置办百亩良田。

    我们再拿官员的收入和其他行业收入做横向比较。一个教书先生,一年的馆金在十到二十两银子之间;一个成功的小商人,顺利的话一年能赚到一二百两银子。这两个行业还是社会上赚钱比较多的行业,客栈小二、饭店伙计、通州码头搬运漕粮的苦力、茶马古道上的马帮向导可赚不了这么多钱。光绪年间,美国驻华公使何天爵从天津来北京,雇佣的搬运行李的苦力,走完全程只讨要酬金几个铜板,而且还自带干粮。中国劳动力之廉价,让何天爵瞠目结舌。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而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就业的压力极大,多数中国人需要为生计而奔波劳累。人人都有趋利本性,本能地拥挤向高收入的行业。如果算上免费医疗、退休工资等隐性收入,官员的收入无疑处于行业金字塔的顶端。如此一比较,中国人完全有理由挤破头皮、各显神通去争夺有限的官场职位了。

    其次,古代官员社会地位高,拥有诸多的特权。

    官员的地位高、特权多,是有目共睹的,“肃静”“回避”的仪仗在那里摆着呢。它也可以从假冒官员的骗术中得到反证。骗子行骗往往是借口能够打通关节、包揽诉讼,有的时候甚至是帮忙给高官传话。受害者上当受骗背后隐含的逻辑就是:他们相信官员个人能够决定攸关自身利益的大事,而不是表面上的官府或者公文。所以他们要巴结相关官员,而官员的特权也体现在这个地方。更神奇的是,骗子迷惑受害者的把戏有的是手里拿着衙门的公文或者令牌,有的是能够在官府自由出入,有的是能够见到相关的办事官员,有的则仅仅是穿戴举止像官员。受害者就凭这些对骗子深信不疑,官员的“特殊能量”从中可见一斑。

    如果一定要列举官员的特权,只要列举两项,就能让平民百姓嫉妒得两眼发光。第一,古代官员有通畅的升迁机制。比如宋朝对文官三年一“磨勘”,武职官员四年一“磨勘”,也就是考核你这个人的德能勤智劳,没有大错都给考核通过,一通过就可以升官,升官后各种待遇跟着水涨船高。到明清时期,定期考核就是走走过场而已,人人皆大欢喜,有人被考评为不尽忠职守反而成了咄咄怪事。熬了三五年,古代官员就能升一级,没有实职授予他也有更高的待遇等着他;其他哪个行业能保证一个从业者短时间内一路升迁呢?

    第二,古代官员能够解决子孙就业问题。朝廷允许官宦子孙接班做官,负责给官员家人安排工作,也就是“荫补”制度。一定级别的官员的近亲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不用考核,不用竞争进入官场。皇帝过生日,或者听到某个官员退休、死亡,往往会大发龙恩,授予官员子弟官爵。各朝还有世袭的官职,用来报答官员的功绩或者交换他们手中的权力。比如大名鼎鼎的司马光、戚继光就出生在世袭官宦家庭,一到年纪就能当官。

    为什么年轻人蜂拥而上,去挤官场的独木桥?这就好像买卖“期权”一样。虽然进入之后只是底层小官僚,但只要没有谋反叛逆、攻击领导的行为,都会定期得到提拔。穿上官服的那一天,绝大多数的年轻官员都能看到购得的权力期权的日后收益。这个投资收益既高又几乎没有风险,而且还可以惠及子孙。

    最后,古代官员职位稳定,进入官场等于捧得了一个铁饭碗。任命官员容易,裁撤官员困难。不信,你试试。正式编制的官员,比如县令、知府、巡抚和给皇上端盘子的太监,你能裁撤掉哪一个?就是编制之外的、吃衙门饭的大大小小的胥吏、差役等人也裁撤不了,“一个都不能少”。

    农民出身的皇帝朱元璋即位不久,惊奇地发现自己竟然要给许多并不在员工名册里的“闲人”发工资,大发雷霆。比如朱元璋发现衙门里的役吏皂隶,依附官威,不务正业,一意害民,仅松江府就有1350名“编外官吏”,苏州府有1521名。朱元璋痛心地看到自己精挑细选雇佣的官员们坐上位子后,一心享受政府的阳光,另外雇佣了大批幕僚衙役胥吏来办事,把繁杂的政务都推给他们。而这些编外的临时工坐稳位置之后,接着雇佣“二等临时工”,把脏活累活又推给他们做,坐享其成。这样,政府机构越来越庞杂,吃衙门饭的人越来越多。“若必欲搜索其尽,每府不下二千人。”编制外人员和编制内官员的比例是多少呢?道光年间四川巴县吃衙役饭的约有七千人,而朝廷给该县额定的官吏编制是七十个,也就是说帮闲之人和法定官吏的比例是100:1。后来,朱元璋雷厉风行,专门治理官僚队伍膨胀问题,抓编制抓透明度,规定各省、府、州、县衙门都要把皂隶差役的名额张榜公告,“除榜上有名外,余有假以衙门名色,称皂隶、称簿书者,诸人擒拿赴京”。在他统治时期,明朝的官员编制控制得比较严格,也发生过百姓将狐假虎威的“官场临时工”扭送朝廷的事件,但他

    一死,制度就废弛了,明朝成为了官场最腐败的朝代之一。

    嘉靖皇帝即位时,内阁首辅杨廷和借新皇帝登基之际,用登基诏书的形式裁撤编制外人员14。87万人,仅口粮一项每年就可为朝廷节省漕粮153。2万石。应该说这是一件对国家有利的事情,但对杨廷和个人极其不利。此后杨廷和上下班都要由嘉靖皇帝特旨派遣的上百名禁军团团护卫,否则就有生命危险。因为遭到裁撤的人都是花了各种成本混入官僚队伍的,将生计都寄托在上面了,杨廷和砸了他们的饭碗,他们哪能善罢甘休,还不把杨廷和视作头号仇敌,必欲除之而后快。找七大姑八大姨向杨廷和施加压力、扛出老爸老妈到杨家上吊抹脖子、破坏杨廷和的轿子给他的马下毒,这都算是轻的。被裁撤掉的人整杨廷和的黑材料送到嘉靖皇帝的案头,甚至朝杨家射箭、埋伏在杨廷和上朝的必经之路旁行刺。考虑到这些危险因素,嘉靖皇帝调动禁军给杨廷和保驾护航就可以理解了。

    

标题:
内容:
评论可能包含泄露剧情的内容
* 长篇书评设有50字的最低字数要求。少于50字的评论将显示在小说的爽吧中。
* 长评的评分才计入本书的总点评分。

Copyright 2023 www.lcread.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本站内容。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反动、影射政治、黄色、暴力、破坏社会和谐的内容,读者如果发现相关内容,请举报,连城将立刻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因此产生任何法律纠纷或者问题,连城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