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关  第二章英雄诗梦

章节字数:10699  更新时间:13-01-01 10:15

背景颜色文字尺寸文字颜色鼠标双击滚屏 滚屏速度(1最快,10最慢)

    《巅峰谋略---张鸿雁策划传奇》

    作者:刘自强旗飘扬

    第二章英雄诗梦

    一、文科第一名的高材生

    张鸿雁要去读高中了,这个不咸不淡的消息在村里传了开来。在农村,十四、五岁的男孩子已经可以象成人一样下地干活挣工分了,而张鸿雁读了初中还不算,还要读高中,读完高中怎么办?多读几年书,农活不会做,这不是在糟蹋粮食吗?

    张鸿雁年龄虽不大,但却是极有主见的人,他心目中的偶像都是极有学问的人——张良年少便学有所成,得圯上老人的《太公兵法》后,更是日夜研读,终得功成身退,千古流芳,周恩来12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张鸿雁知道,唯有读书,他才有可能走出山村,出人头地。

    张鸿雁读的高中是茅村中学,茅村中学距王林村有几十里路,有时大雾天,天不亮就要背着一个星期吃的干粮去到学校上学,要翻过好几座山,狼虎洞山、草帽山、大山、茅山岗,其中茅山冈里的一片黑松林坟地是必经之路。往往是黑乎乎、松树沙沙作响、大雾弥漫、有时还有新坟,对于一个只有14岁的少年来说,真是每次都胆颤心惊、一路小跑。带的干粮大多是山芋煎饼与咸菜,在学校里,每顿饭就是吃家里带来的干粮,喝点白开水,对于一个14岁长身体的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营养无疑不够,所以张鸿雁当时显得很瘦小。

    读书尽管艰苦,但茅村中学到是比较正规,名声却很大,这是一个已有二十多年历史的老牌完全中学,位于凤凰山下不老河畔,1954年就已经创办。曾经是徐州市第十完全中学。

    张鸿雁去茅村中学报到那天,有风。那些风,吹的脚步有些轻捷。茅村中学校门朝南,门两旁,有红纸写的欢迎的标语,那字用笔很有些意味,骨力遒劲,有点象横枪跃马的将军。张鸿雁背着非常简单的包裹,步步登高,跨上十几层台阶,走进了茅村中学的校门。一进校门,两边就是宽敞的大操场,中间一条大道,大道上走着上个世纪70年代的学生和老师,那些学生和老师衣着朴素,色彩单调。几乎看不到陪送的家长,那个时代,如果有家长陪送学生上学,总给人一种怪怪的感觉,不象一二十年以后,哪怕学校在几百里、几千里之外,家长也一定要陪送学生到校,一到开学,学校里的家长人数一定超过学生。

    茅村中学的校舍依山而建,穿过南北大道,上几十层台阶,是一排校舍,再上几十层台阶,又是一排校舍,一共有四排,一排高于一排。张鸿雁觉得,冥冥中在预示着,今后的人生也将这样一层一层展开,一层比一层更有高度。

    张鸿雁住在十个人间房的宿舍,宿舍里有五张双层木床,比较陈旧了,坐上去吱嘎吱嘎响。宿舍里有两位同学也是从柳泉公社来的。这里离王林村并不远,可是,这是张鸿雁有生以来第一次离开家,在这个有些陌生的环境里,偶尔听到附近的村庄里有雄鸡长鸣,对王林村竟然有种说不出的思念。

    高中二年级的时候,学校分了文科班和理科班,文科班人少,其他都是理科班。张鸿雁文理科成绩都很好,但他那时迷上了文学,张鸿雁自然就上了文科班。

    张鸿雁的文科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是程学民,程老师身材有些胖,总会让张鸿雁想到朱自清的《背影》。后来,程老师在课堂上讲《背影》这一课,他走向讲台的一刹那间就注定了他在张鸿雁心目中的地位。程老师在讲这节课时,紧紧抓住文眼“背影”,引导学生寻找文中的几个动作、几句语言,反复朗读品味。在一次次朗读品味的过程中,对文中描写的可敬可爱的慈父就有了整体印象。

    程老师经常在课堂上对同学们说:高考是你们唯一的出路。你们的命运就掌握在你们自己的手上!

    有时候,程老师又分析高考的形势给同学们听:你们的高考时间最理想。国家77年恢复高考,当时社会上已经积压了很多人才,千军万马挤一座独木桥,不少地方参加高考的应届毕业生几乎在考试中全军覆没,考上的都是社会青年。现在,到你们成为应届毕业生的时候,社会上积压的人才已经吸收的差不多了,你们的压力就小了很多。但是,不管怎么说,你们一定要抓住难得的机遇,机遇就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

    多少年以后,程老师的很多话已经记不清了,但是,“机遇就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这句话却非常清晰地记在张鸿雁的脑子里。

    茅村中学的作息时间非常严格,但在那个时候基本上不需要管束,因为已经形成一种学习的氛围,实际上没有管束的必要。学校规定,晚自习以后半小时熄灯,熄灯以后学校一片漆黑,但也有很多学生把头蒙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继续学习。早晨大部分同学也是早于学校的起床铃就起来了,校园里的操场上、大树下到处都是苦读的学生。

    程老师作为班主任,对同学的关心不仅表现在学习上,对学生日常生活起居的关心照顾,也是家长似的无微不至,让人倍感亲切温暖。

    在高中阶段,在学校的广播里听到1978年12月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及1979年3月发生的中越自卫反击战等历史重大事件新闻,在晚自修、跑到徐州发电厂看中央电视台公审“四人帮”的现场直播。张鸿雁至今记忆尤深。

    当时的中国正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变革。正是思想解放运动的滚滚春潮打破坚冰之时,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号角刚刚吹响之际。时代的大变革,给每一个人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尽管大家闷着头,向高考冲刺,但社会的动荡必然要波及到学校。

    程老师经常会带来一些文学杂志,象《青春》、《小说选刊》《大众电影》等。在《大众电影》上,看到《庐山恋》、《小花》以及年轻演员张愉、陈冲等电影的剧照。后来县教育局学校给老师配发了一台彩色电视,第一次看到彩色电视,而在这台电视上看到的第一部电视片就是风靡一时的日本故事片《望乡》。学校后面是徐州很大的一家企业徐州发电厂,晚自修偶尔偷跑过去看电影,《五朵金花》就是那时看的,这些电影已经与小时侯看的地雷战等战争片明显的不一样了。

    当然,课本上,鲁迅、郭沫若等文学名人的作品,也使张鸿雁向往,这时的张鸿雁人生目标已经不再想成为空军飞行员,而是渴望长大后也能成为一个著名的文学家,这也是后来报考中文系,并成为“校园诗人”的直接原因。

    但这样的课外“阅读”机会很少,大部分时间是在机械的背诵语文、历史、地理、政治、外语以及演算数学。向高考冲刺。

    因为张鸿雁清楚的知道:在当时只有这一条路,才是他的发展、转折、走出山村的唯一之路。

    三年高中生活,甘苦自知。有冬天宿舍里半夜被冻醒的无奈,也有学习成绩不断进步的自豪;有在食堂吃不饱肚子的艰辛,也收获了来自同学间天真未泯的快乐。终于在扳着指头,数过了一千多个悄然流逝的日子后,1981年7月,张鸿雁迎来了神圣的高考。

    高考前,同学们的压力都非常大,有一位同学从高考之前一个月开始,几乎每天都是和衣而睡,课本从不离手。他偶尔和周围的同学讲起自己的家庭,说起父母和妹妹为他做了多么大的牺牲就是为了他能够考上大学。每当谈起这些,他经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如果考不上大学,我就没法活了!”

    班上只有张鸿雁高考似乎对他没有一点压力。张鸿雁几乎象玩耍一样考完了几场考试,心里想,高中生活要结束了,大学的门已经打开。高考结束的当天,大家玩疯了。同学们在宿舍撕书、扔书。晚上,一群人从茅村的东边走到西边,没有目的地,就是聊天,大声唱歌,发泄几年来淤积的情绪。张鸿雁虽然没有感到考试的压力,但和同学们的情绪是相通的,他和同学们一道说话、吼叫、唱歌,一道遛大街,就是没舍得撕书、扔书。

    高考成绩公布,张鸿雁获得茅村中学高考文科第一名。填志愿却很费周章,老师们都认为,按照张鸿雁的成绩,可以报考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所以第一志愿张鸿雁填了北京大学,最后一个志愿填了南京师范学院。

    二、校园“风云人物”与英雄诗梦

    张鸿雁被南京师范学院录取了。

    从印着稚嫩脚印的山路,到最高学府的大门,张鸿雁正好17岁,一路走来,承载着艰辛、苦痛,也充满欢乐、亲情,更印证着执著、希望。

    对张鸿雁来说,跨入大学校门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吃饱肚子了,而且不是山芋干包谷粒子,是白灿灿的米饭。和中学的生活相比,简直是到了天堂。而南师大的校园又是一个大花园,位于清代大文人袁枚的随园旧址,堪称中国古典式园林建筑最精美的大学,回廊彩绘,曲径通幽;古木蓊郁,碧草如茵;楼宇整饬,巧构雅致;风花雪月,景色秀丽,丝毫不亚于苏州四大园林。

    其实,最重要的并不是物质层面的东西,而是跨入了知识的殿堂。如果说,在考大学之前读书十几年是启蒙,是打基础,进入大学就可以最大限度的汲取知识的养分。在这里,不仅有最好的教学条件,更重要的是有最优秀的导师,引导着张鸿雁的成才之路、成长之路、成功之路。

    让张鸿雁难以忘怀的导师是孙望先生。孙望先生早在三四十年代就被称为“都市诗人”,他的作品表现了当时大都市人群的生活状态和心态。张鸿雁对孙望先生的讲课艺术也是难以忘怀。有一天,孙望先生讲《诗经•周南•芣苡》,走上讲台的时候,先生手中不仅有讲义,还有两株车前子。张鸿雁对车前子太熟悉了,家乡的山南山北,屋前屋后随处可见,谁知这种最为普通的小草,早已被古人写进了《诗经》,还有个极为高雅的名字——芣苡。

    孙望先生讲唐诗时充满了激情与想象,有一次讲《春江花月夜》,一首诗整整讲了八、九堂课,张鸿雁自此领悟到,诗原来可以这么读。孙望先生讲《楚辞》时旁征博引,但常常引而不发,启发同学们去思考,譬如讲《湘君》、《湘夫人》,先生在小结时说:“湘君究竟是男是女,还请各位自我鉴定吧。”教室里顿时发出一阵会心的笑声。

    还有一位张鸿雁非常尊敬的导师,他就是吴调公先生,一位年近七十的老人,鬓发皆白,方圆脸,蔼然可亲。先生话语平和,思维清晰,不乏情趣,一点没有大学者的“架子”,但是,举手投足间不经意便流露出一股浩气。

    当时吴调公先生是中文系著名的教授,已经不上公开课了,以带硕士研究生为主。张鸿雁虽然没有听过吴调公先生的课,但先生渊博的学识对张鸿雁影响非常深。学长们曾向张鸿雁讲述先生讲授唐诗的情景,那是一个冬天,很冷,吴调公先生穿着一件略显臃肿的外套走上了讲台,开口说道:壮美,是一个范围较大的概念。如果细细区分一下,还包括不同范畴:有的是“天苍苍,野茫茫”的雄浑;有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伟;有的是“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流”的雄瑰。但我认为,更值得一谈的是雄奇。

    雄奇最主要的特征是客观图景中饱和着作者胸襟的万顷汪洋,从而富于奇趣。这正因为,雄奇的诗词往往表现为万物运转的惊人巨力。这种巨力,必然是诗人的理想高超、气魄宏伟、神采奋发的外化。如李白的《公无渡河》: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这里有河水的万里滔滔,不仅奔腾,而且咆哮,不仅咆哮,而且冲击、突破了昆仑高峰,敢于和龙门天险相拼搏。你看,这一系列动词,滔滔滚滚自西而下的“来”,排山倒海的“决”,狂歌怒吼的“咆哮”,敢于向峭壁悬岩顶撞的“触”,不都是富于生龙活虎的气势么。它们表现了黄河的壮丽,更抒发了诗人的一往无前的蓬勃朝气和狂飙突进的生命力。黄河的雄奇本质,实际是李白以内在生命为描写对象的豪情自白。

    吴调公先生讲到兴奋处就把外套脱了,放在讲台旁边的桌子上,只穿一件白衬衣,高挽着袖口,尽管天气很冷,但先生丝毫不以为意,同学们更被先生口中滔滔不绝的雄奇意象冲击的心襟激荡,沉浸于唐诗瑰丽雄奇的意境之中。

    张鸿雁对吴调公先生的恢弘气度追慕不已,因为先生引发了张鸿雁自小便潜伏在心中的英雄情结。在张鸿雁家乡徐州这块土地上,不仅盛产英雄,而且作为兵家必争之地,自古就是各路英雄你来我往,登台表演的大舞台。张鸿雁自小还被祖上的大英雄张良的故事激励着,只是在家乡时,张鸿雁还是懵懂少年,到了大学,心智全开了,英雄情结也在张鸿雁的心里苏醒了,以至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

    张鸿雁的英雄情结还有一个催化剂,那就是当时风靡一时的电视剧《上海滩》。“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转千湾、转千滩、亦未平复此中争斗、又有喜、又有愁、浪里分不清欢笑悲忧、成功失败、浪里分不清有没有。爱你恨你、问君知否、似大江一发永不休-------仍愿翻百千浪,在我心中起伏够”《上海滩》主题曲。“上海滩”这三个字繁华中透着沧桑,热闹中有着寂寞。黄浦江映着满城灯火,黄包车夫在昏黄的街头匆忙而过,有梧桐的落叶,有舞女疲倦的歌声。这就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上海,是张爱玲当年笔下的上海,是冒险家们心目中的上海,不仅有风花雪月,更有风云际会,英雄悲歌,对于很多人来说,更是一个辽远的旧梦。这种背景,便是许文强出场的最佳背景。许文强只能在上海滩出现。当他头戴礼帽,挂着白围巾,风度翩翩地出现在上海滩头时,这座城市更多的被赋予了传奇的悲剧色彩。身着西装,英俊潇洒的许文强成为张鸿雁的偶像,以至在张鸿雁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也是喜欢着一套西装,尽显潇洒风度。而且最喜欢唱的一首歌就是《上海滩》。

    张鸿雁经常向吴调公先生请教唐诗的问题,与吴调公先生关系非常密切,有一次,先生说到南北之别时,很幽默地说道:“北方人老实,南方人调皮。”接着,又指着张鸿雁说,你这个徐州人,既有北方人的老实,又有南方人的调皮。先生幽默的口吻把张鸿雁逗乐了。后来,在大学二年级,校园诗歌兴起,张鸿雁发起成立了“江南岸诗社”,理所当然地请吴调公先生和孙望先生当了诗社的顾问。

    南师大的读书风气很浓,每天早晨,在图书馆前都有同学排队等开门占位置看书。在这个队伍里,常能看到张鸿雁的身影。有时,稍微迟了一点,等进了图书馆,里面已经满座了,只好到处寻找空位,见缝插针。

    张鸿雁是图书馆的常客,以前家里面没有书可读,一套《毛选》,张鸿雁可以反复读多遍,现在的图书馆里,可以说是书的海洋,想看什么书都有。张鸿雁最喜欢读的是《拿破仑传》,拿破仑用一生的生命在书写着“磅礴”、“恢弘”、“大气”,这位英雄戎马一生亲自指挥的战役多达60余次,比西方历史上著名的统帅亚历山大汉尼拔和恺撒指挥的战役的总和还要多,其中许多著名战役载入了世界战争史史册。滑铁卢战役使英雄走向了末路,辉煌一生的英雄以极为悲壮的方式谢幕,难道就是为了要人们以最深刻的印象记住拿破仑这个无以伦比的名字?

    张鸿雁记住了拿破仑的三句名言: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我只有一个忠告给你——做你自己的主人。”

    “统治世界的是想象力!”

    张鸿雁不仅记住了拿破仑的名言,而且,在他以后所走的道路上,一直起着激励、引领、启示的作用。

    同时,张鸿雁还阅读了大量的二战军事书籍。诺曼底登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列宁格勒保卫战等经典案例以及《巴顿将军传》、《朱可夫元帅传》等。

    除了图书馆,张鸿雁最喜欢的是**馆,一座三层小楼,不是很高,古色古香的木楼梯,拾级而上,样本书库沿着墙壁环绕一周,站在围栏边可以看见楼下的人在看书。张鸿雁觉得,南师大的百年风流大半应在这古朴的**馆,在这里非常适合读诗写诗。

    张鸿雁跨进南师大校门的时候,正是校园文学刚刚兴起的时候。十年“文化大革命”封闭了校园文化生活,给师生戴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一旦把枷锁打开,人们对自由、对艺术的渴望就显得异常强烈。南师大同样处在这样一种思潮中,校园里朦胧诗盛行,空气中到处都是诗歌香甜的气息,每个人都醉过几次。那些油印的朦胧诗小册子是学子们手中相互交流传递的心爱之物。谁会写诗,就会成为被谈论,被瞩目,被嫉妒的人;一些女生会给他写信,谈论自己写作的困惑,甚至勇敢地请他跳舞、看电影;他也会迅速的变得深沉,和同学们拉开距离,让美丽的梦包围自己,想象自己就是在青春的云彩里驭风而行的人。

    张鸿雁这时非常喜欢舒婷、顾城、北岛的诗,特别是北岛的诗,那首《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几乎就象标签一样挂在他们这些喜爱诗歌的学子口中。张鸿雁经常会吟诵北岛的《结局或开始——献给遇罗克》:

    我,站在这里

    代替另一个被杀害的人

    为了每当太阳升起

    让沉重的影子象道路

    穿过整个国土……

    每当读起这首诗时,张鸿雁就感觉自己应该象一座路标,挺立在心爱着的多灾多难的土地上。

    南师大图书馆的藏书非常丰富,有一批台湾出版社出的台湾诗人的诗集,有纪玄、痖玄、罗门等人。张鸿雁最喜欢痖玄的诗,有一首《红玉米》直到今天还能记得。诗是这样写的:

    宣统那年的风吹着

    吹着那串红玉米

    它就在屋檐下

    挂着、好像整个北方

    整个北方的忧郁

    都挂在那儿

    张鸿雁感觉这首诗就是写自己的家乡,自己家的屋檐下挂着的那串红玉米,正凝聚了“整个北方的忧郁”。

    张鸿雁还读了许多外国的诗,对西方意象派的诗特别喜欢,最典型的是庞德的诗,如那首著名的《在地铁站》,“人潮中这些面容的忽现;湿巴巴的黑树丫上的花瓣”。张鸿雁的大学学士毕业论文《台港诗歌论》,也就是在这里积累所完成的。

    其实,家乡的山山水水早已在张鸿雁的心里孕育了诗的种子,大学的知识让张鸿雁插上了诗歌创作的翅膀,张鸿雁开始走上诗歌创作之路。他的诗中同样充满了英雄诗梦:

    三千里的征服和凯旋门上的功勋/紧紧将三千里的驰骋和/棕色坐骑系在那根/栓马桩上奇迹般的重逢-----这是我一生最伟大的征服-----一口气喝完酒把碗摔的粉碎/握着佩刀----因为许多堂吉珂德的骑士梦在这里不可能实现的壮怀激烈/十年前我狠命的咬住/棉袄/忍住泪水/然后去天涯/发誓即使诀别/也要象霸王别姬那样/悲壮而辉煌/-------今天我从将军百战死的炮火纷飞中/凯旋/----《凯旋和窗上挂着的黄丝带》。

    渴望北方/渴望征服/永不驻扎/当额上的皱纹排列出许许多多平常而又/惊险的故事----我们也变的北方一样的固执而坚贞/而太阳正在为我们裸露的青春梦/雕塑/背景《太阳为我们雕塑背景》。

    手捏着单程票/要取远方/三角旗升起的太阳睫毛/是站牌和站牌的相隔/列车擒住钢轨/喊过/心的沼泽/我抓住幻想的鬣毛/飞/一天浅蓝------必须走了/即使挥泪/咬破她的手/一圈圈啤酒沫的星期天/应该留在某一天渴倒/幻想火红火红的渴/倒/咬住天角拼命的/喊/面壁十年图破壁十年图/破壁/踉跄的爬起来/我的坐骑/踉跄的抖落一路/风/尘一路风尘/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呵远方《呵,远方》。

    痛苦让理想光辉/困厄使爱情伟大----厚厚的镜片使我们深尝厚厚的人生/但在拓荒中/我们仍唱大江东去《似乎已流到很远》。

    此外还有一些诗表现出青春张扬、个性解放的渴望如:《抵达城市抵达正午》等。而现在少女的眼睛似/骄阳少女的裙衩/似骄阳少女的乳房似/骄阳/匆匆穿过风雨穿过蒙蒙的雾幔抵达城市抵达正午/抵达少女之窗口---让城市之午澎湃/让城市之脊澎湃/让街道让人流澎湃-----。

    张鸿雁和同班同学龚理还有其他班的同学马志仁、张志强、韦晓东、李萍等人都对诗歌有着抑制不住的热情,经常在一起读诗论诗,谈到兴起,也在一起抨击时政,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豪情时时在胸中激荡。

    张鸿雁还清楚记得自己第一次组织的清凉山公园诗歌朗诵会。那次朗诵会有南师大年轻校园诗人。那是一次青春的盛宴,在清凉山公园驻马坡草坪上,激情在燃烧,灵感在碰撞。诗人们有的朗诵自己的原创作品,有的朗诵北岛、舒婷的诗,每念一首诗,就会激起一片叫好声,便会引来七嘴八舌的讨论。非常遗憾的是,当年的张鸿雁没有经验,没把那次朗诵会的作品记录下来,以至多少年过去后,只记得那一场美的盛会,而没有美的档案。但是,那次朗诵会,一位美丽的女诗人与张鸿雁相遇。这位女诗人在南京的一家大企业工作,她的诗受到了大家的赞赏,也引起张鸿雁的注目。甫一交谈,竟十分投缘,女诗人的容貌和气质对张鸿雁的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当时张鸿雁的名字还是叫张洪彦,女诗人说:这个名字不容易记,缺乏诗意,我替你改个名字吧?张鸿雁高兴地说:好啊,你就帮我改吧!女诗人想了一下,说道:算了,不要用惊世骇俗的名字了,就用你名字的原音,把字改掉,叫张鸿雁吧,天上飞的张鸿雁。张鸿雁一听,连声说好,从此,张洪彦就成了张鸿雁。这一段温馨的经历,却成了两人心中共同的美好记忆。

    那时候的人们都特别单纯,只是喜欢诗歌。成为一个诗人,是80年代很多大学生的共同理想。如今,在张鸿雁的办公室里,还珍藏着一本已经泛黄的油印小册子,这是他们那批诗友的“同仁杂志”。那时的张鸿雁喜欢写诗,不仅在课余写诗,甚至到了课堂上,老师在上面讲课,他在下面写诗,课程听的很少,临到要考试了,才赶紧磨枪,但每次也总能够勉强过关。

    渐渐地,诗友们对有激情,无组织的状态感到不满,张鸿雁提出了创办校园诗社的想法,这个建议得到了南师大的诗友们的一致赞同,经过一番紧张的筹备,诗社正式宣告成立,有五十多名成员,不负众望的张鸿雁自然成为诗社社长。张鸿雁给诗社取名为《江南岸》,意为春风又绿江南岸之意,同时南京师大又在长江南岸。诗社成立得到了南师大团委副书记樊宗林的支持,还在校团委腾出一间房子给诗社进行活动。樊宗林后来离开了南师大,担任了江苏《风流一代》杂志主编。

    诗社邀请了孙望先生和吴调公先生为顾问,孙望先生早在三十年代就和程千帆、汪铭竹、常任侠等人组织“土星笔会”,出版期刊《诗帆》,对于同学的邀请,孙望先生非常高兴,他甚至觉得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

    吴调公先生早在青年时期就对李商隐的诗产生浓厚的兴趣,不仅在写诗的时候加以模仿,再散文写作中也融合进了朦胧的风格,吴调公先生的《李商隐评传》蜚声学术界。他常说,朦胧诗早在唐代就已经有了,李商隐就是最早的写朦胧诗的诗人。吴调公先生对担任顾问非常高兴和认真,专门为《江南岸》诗刊题写了刊名。在诗社成立的那天,先生专门作了一次演讲,在演讲中,吴调公先生肯定了当时校园盛行的朦胧诗,他认为,朦胧诗有着悠久的历史,李商隐就是写朦胧诗的高手。李商隐朦胧诗与北岛朦胧诗有相似之处,也有极大的不同。相似之处在于:他们的诗都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手法,都达到了寄情于物,抒情于景的目的。区别在于:李商隐的朦胧诗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心理感受,道出自己的幽怨之情。而北岛的朦胧诗探讨历史的深度和现实的荒诞,具有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性,不仅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更有振聋发聩的艺术感染力。作为“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的北岛,颠覆了汉语诗歌的传统面目,掀开了中国诗歌万马奔腾的新格局。

    诗社成立后,一个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南师大宣传栏出版《江南岸》诗歌专栏。诗社每天都要收到数十篇诗稿,张鸿雁和同伴们将这些诗稿甄选出来,刊登在《江南岸》诗歌专栏上,紧接着便在校园里流传开来,有的还流向了社会。张鸿雁的诗也常在专栏上发表,其中一首《从我的视线飞逝》,记录了他的情感经历,有些段落呈现了爱的执著:“栏杆栏我向你/伸手雨太猛/冲垮夏季”;一有的段落表现了爱的错位:“你轻轻叹息/轻轻叹息我望着你想起花与瓶子确属偶然偶然/何必叹息”;有的段落表现了爱的感伤与无奈:“你的双乳如洁白的鸽子猛然间从我的视线飞逝”。2000年,张鸿雁诗集《雨太猛冲垮夏季》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里面收录的大部分诗是大学时所写。

    除了出专栏,举办诗歌朗诵会、诗歌大赛,张鸿雁他们还会为诗社成员印诗集,这些都是非正规出版物,而且大部分都是油印,但在当时却十分流行。

    当年的出版条件十分艰苦,是今天的大学生们所无法想象的。现在电脑已经普及,各种先进的软件几乎应有尽有,使得打字排版变得十分容易;同时,胶版印刷也使印刷效果与从前有了天壤之别,可以达到十分精美的效果。那个时候的设备只有手工油印机,印刷之前先将蜡纸覆在专用钢板上,然后用铁笔在蜡纸上刻下一个个字,画上一幅幅插图。铁笔的笔尖是一根很尖很硬的钢针,在特制的蜡纸上刻写后,蜡纸上被刻写部分就去了腊,可以透油墨了。一期刊物的文章全部刻写完成后,就开始进入油印阶段。这时候,将蜡纸绷在油印机的印刷框上,再把调好的油墨刷在墨碾子上,就可以正式开印了。墨碾子在油印机上每推拉一个来回,就印好一张。推墨碾子很费力气,一个人推一阵子就要再换一个人,因为推的力气小了,印刷出来的文稿就不够清晰。就这样,大家轮番上阵,好不热闹。文稿全部印好,大家就开始动手装订,刊物装订好后再用铡刀切去毛边,至此一本诗集才算出炉。新出炉的刊物虽然简陋、粗糙,但大家却视如珍宝,闻着油墨散发出来的阵阵芳香,每个人的心中都无比愉悦。

    张鸿雁还记得有一次,在校团委提供的房子里印一本诗集,连续几天,张鸿雁和韦晓东(张鸿雁毕业以后,韦晓东担任诗社社长)等人每晚均干到凌晨一两点钟,但大家仍喜笑颜开,面无倦容。张鸿雁在激动之余,还畅然运笔,写下了几首小诗,只可惜这几首小诗没有保留下来。

    与此同时,北大的未名湖诗社、华师大的夏雨岛诗社、南大的南园诗社、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的“北极”诗社等一批校园诗社也相继成立,东西南北遥相呼应,使得校园诗歌创作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也许,今天的大学生们已无法理解当年的张鸿雁们为什么对诗歌有如此的狂热,但他们当年确实就是那样,把诗歌当成了生命和生活的意义所在,当成了精神追求的象征。

    1984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张鸿雁代表江南岸诗社组织了一次校园诗会,诗歌爱好者把南师大的一间会议厅围得水泄不通,里面不时传来雷鸣般的掌声。受邀参加的校园诗人,轮番上台念诗。一首好诗念出,台下欢呼雀跃,鼓掌次数太多,诗人甚至念不下去。遇到表现平平的朗诵,听众也毫不客气地吹口哨、起哄。有时候台下听众激动了,还自告奋勇冲上去念几首,毫无秩序和规矩,最后淹没在大家的齐声朗诵中,整个会议厅形成一股强大的气场。

    这样的“狂热”不止一次。当年,作为80年代大学生校园诗人主要风云人物的张鸿雁常常组织全校范围的诗歌大赛,组织南京著名诗人到学校做讲座。从讲座到活动,形式虽然简单甚至简陋,但氛围非常热烈。

    张鸿雁时隔二三十年说起这一切,仍然兴奋不已。

    当人类历史迈向二十一世纪时,打开记忆之门,回首上世纪80年代这个已然消逝的“过去时状”,仍然可以强烈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气息、精神启示和心灵冲击。对于那个堪称激进张扬、狂飙突起的年代,或许只有从80年代走过来的张鸿雁这一代人,才能刻骨铭心地感觉它的存在。尽管弹指一挥间二十年过去了,然而,当年的青春躁动和思想的喧哗,仍然深深地刻在这一代人的心底,它不仅滋养了一代人的精神与思想的成长,而且在对真善美的坚守中,充满着理想主义的人文情怀。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张鸿雁成为大学生校园诗人中的主要风云人物之一。

    这一群才华横溢、青春年少的风云人物在大学生校园诗江湖纷纷出道。他们个个身怀绝技、武功高强,凭借自身具备的诗歌武艺和独门兵器闯荡江湖、纵横驰骋、扬名立万,写下了中国当代校园诗歌史上迄今为止精彩绝伦、无比辉煌的武林传奇,并成就了大批至今仍纵横在诗江湖上的诗歌大侠。不久前,有研究者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大学生校园诗江湖的主要风云人物一一列出:他们有徐敬亚、王小妮、刘小波、叶延滨等几十位诗人,张鸿雁作为南师大唯一代表性人物他的名字也列于其中。

标题:
内容:
评论可能包含泄露剧情的内容
* 长篇书评设有50字的最低字数要求。少于50字的评论将显示在小说的爽吧中。
* 长评的评分才计入本书的总点评分。

Copyright 2023 www.lcread.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本站内容。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反动、影射政治、黄色、暴力、破坏社会和谐的内容,读者如果发现相关内容,请举报,连城将立刻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因此产生任何法律纠纷或者问题,连城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