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王朝初创  第十四章 诗词的国度

章节字数:3065  更新时间:14-10-01 15:42

背景颜色文字尺寸文字颜色鼠标双击滚屏 滚屏速度(1最快,10最慢)

    就在杜老太太去世后十多天,狂热的文艺爱好者——南唐国主李璟也驾鹤西去了。这位同志的一生可谓不一般,复杂而极具张力,雄心勃勃的帝王,最后被人逼的走投无路,客死他乡,挫折面前,他是个十足的懦夫。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李璟同志的一生。

    李璟,原名李景通,生于916年,比赵匡胤大10岁,父亲李昪(当然他还有好多名字比如徐知诰、徐诰),母亲王氏(或者说李王氏),祖籍不详。

    景通出生时,饱经沧桑的父亲已经是快奔三的人,跟其他人相比,这个年龄确实大了些。能娶妻生子是十多年前他想都不敢想的事,然而现在什么都有了,从一无所有无家可归的穷酸少年到名副其实的官二代,来了一个华丽的大转身,这一切都要从十多年前说起。

    唐末,贫苦出身的泸州人杨行密经过多年的努力,总算有了自己的一块地盘。为安定局势,昭宗承认杨行密对此地的经营合法合理,有了领导的肯定,他一步步的向四周蚕食扩张,将淮南全部收入自己手中。

    在杨将军经过海州时,他遇见了一个孩子,或许是缘分,杨将军执意要收这个孩子做养子。可是他的儿子们不干了(之前已经收了好多干儿子),儿子们都不太喜欢这个被捡来的野孩子,杨将军只好把这件好事让给了下属徐温。

    徐温对这个孩子很看好,收为养子,给他起了全新的名字:徐知诰。在那时,最流行的莫过于收养子,为了能将最优秀的人才招为己用,大家可都是下足了血本。

    自打跟了徐温,知诰一路平步青云。杨行密死后,原先跟着他的几个兄弟开始打起了自己的算盘,没想到,盐贩子出身的徐温后来居上,将几位大哥一一放倒,成为杨氏之下说一不二的人。

    随着时间的流逝,年迈的徐温退居到幕后,将自己的儿子徐知训推到前台,也是想在自己临终前锻炼锻炼儿子。没想到,这位公子哥太不争气,凡是公子哥们应该具备的“品质”他全都有,终于在散发了“品质”后,被人毫不客气的砍死。

    老来丧子,对徐温打击很大,几十年的大风大浪都过来了,没想到临了出了这种事,都是自己教子无方啊!

    要说教子无方,显然有点错怪徐温,因为他的另一个儿子就很不错。徐知训在扬州被杀,这让只有一江之隔的润州团练使知诰看到了希望,他火速出兵平叛,肇事者朱瑾自杀,所谓的叛乱也自然平息。

    从此之后,知诰代徐温掌管吴国大小事务,知诰为人亲和,新旧通吃,经过多年的努力,吴国上下都成了他的人。

    待到时机成熟,徐诰废掉了自己亲手扶上位的吴帝,建立国号唐,过程很残忍,结果很简单。本来不知道姓甚的徐知诰,猛然间改了姓名,说自己是李唐后裔,为了能团结更多的人,这点牺牲对他而言简直不算什么。

    李昪,徐知诰的新名字,新的国家新的气象,唐一片欣欣向荣,远去的帝国似乎要再次复活。

    可是,除了这些,其他的没有任何变化,李昪也许是年纪大了,丝毫没有要开疆拓土的意思。943年,李昪丧命于背疮,按照顺序,长子景通继位,也就是之后的李璟。

    刚即位的李璟意气奋发,满心希望自己能做出卓有成效的大事来,经过一番分析对比,他将矛头对准了自己的邻居闽国。

    在唐的东南边是闽国,该国地盘不大,却占据着当时最大的港口——泉州,真是一个好地方。王审知死后,闽国上演了几场惨烈的争夺战,王家的后代显然没有先前王家三兄弟谦让之风。经过多年的腥风血雨,审知的小儿子最终为这场祸乱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可是,此时的闽国已是千疮百孔,父辈几十年的积攒,已被儿子们挥霍殆尽。

    刚在楚国得了便宜的李璟,又把目光锁定到闽国,946年唐军攻破建州,闽国正式终结,拿下闽的唐军并没有停息,再次向着西边的楚国开进。

    楚国也是南方的大国,开创者马殷几乎和杨行密同时被封为王,放眼天下,楚国有资历也有实力。可马殷死后,他的“马驹们”开始了漫长的残杀,弟弟杀哥哥,侄子杀叔叔,家族之内一通乱杀,直到剩下最后一个人。

    李璟看准时机,挥师西进,杀掉最后一匹马驹,唐军携灭闽之余威攻破了楚国,唐的地盘再次扩大了一大片。

    两次得手后的唐军异常兴奋,烧杀抢掠,俨然像土匪强盗进城。无休止的抢掠使燃燃熋起的楚、闽两国人的怒火烧的更旺,闽将留从效、楚将刘言先后起兵复国。

    唐军双脚陷入泥潭,一时难以抽身,士气低迷,李璟的耐心也耗的差不多了。骑虎难下之时,他只得承认留、刘二人,可没想到这二人都是为他人做嫁衣,不过,这已不关李璟的事。

    虽说事情搞得有点麻烦,可李璟同志的功绩还是不可抹杀的,李璟对自己的成绩相当满意,武功如此了得,他打算在“文治”上也有所作为。

    从此开始,全国上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文学创作运动,皇帝带头,大臣们踊跃参加,涌现出无数的名篇。

    大臣冯延巳写到: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

    没有了粉尘胭脂之味,也没有了华服丽质,靡靡之气一扫而空,春雨刚过,一股清新之气扑鼻而来。

    不过,皇帝就是皇帝,李璟还是高人一筹,那一首《摊破浣溪沙》让无数词客望而却步。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闺阁中的少女,依着栏杆远远眺望,眼中所见,正如心中所思。此时的李璟,他的心憋足了忧愁,唯一能排遣他寂寞的,就是那些深宫中的怨妇,跟她们一起嬉闹,为她们填词排练。

    黄色帷帐之内,歌舞升平,君臣们喝的烂醉。他们不知道,在一江之隔的淮南,军情已是万分紧急,周军连下数城,唐军全线退缩,终于在长江北岸稳住阵型。

    面对强势的周军,李璟彻底服软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皇帝也不做了,我改称臣。江北的地方要是喜欢,可以全部送与大周,他不想再打,只想安安稳稳的过几天踏实日子。

    就这样,唐军丢弃了江北所有的地方,大军渡过长江,在长江以南开始布防。有了长江这道天然屏障,没有水军的周军做梦也别想过去,李璟以为自己安全了,从此可以不闻江北事,安心搞自己的创作。

    李重进送来的那份协议书使他再次捏了一把汗,他是想要回江北之地,那是他一生的耻辱。但是,中原禁军的强悍他是知道的,他不敢冒这个险,万一不慎,后果不堪设想。

    为保险起见,他派心腹妥善处理了此事,不过消息还是传到了赵匡胤的耳朵。冯延鲁劳师带回的消息,使李皇帝彻夜难眠,他可是听说赵匡胤在练水军修战船,难不成这次要行动了?

    思来想去,他越发的感觉金陵不安全,宋军渡过长江即可到达金陵城下,必须的搬。有几个大臣站出来表示支持皇帝迁都,这还不算,他们表示只要皇帝开工,他们愿意追随皇帝左右。

    961年(宋建隆二年),李璟在金陵过完了最后一个春节,二月份,他命令新立的太子从嘉监国,自己则带了一票人沿着长江逆流而上,准备到鄱阳湖畔的洪州建立新的落脚点。

    江上的风浪很大,大船被吹的七倒八歪,看这天气是老天不同意。随行之人有点不想去,可李皇帝执意要去,大家只好舍命而随。

    经过一个月慢慢悠悠的航行,大部队终于到了洪州,不过,眼前的景象让李皇帝惊呆了,这就是帝国的南都?宫殿破旧不堪,到处都是破砖烂瓦,就是想修补修补,也是无从下手。

    自打到洪州那一天起,李璟每天都痴痴的望着金陵方向发呆,他是既后悔又痛心。悔不该听信佞臣之言,他发誓要杀了这帮小人,可还没等他动手,身为枢密副使的唐镐竟被活活吓死。

    都是他自己决议要迁都的,怎么说也怪不到别人身上,不过皇帝自有皇帝的逻辑,古来天子无过错。可要说就这么跑回去,未免有失皇帝的尊严,他就这样一直耗着,跟自己耗,也跟时间耗,结果把自己耗进去了,还是没耗过时间。

    六月份,郁郁寡欢的李璟在洪州逝世,传位诏书都没来得急写,走的太匆忙了。按照父亲生前的遗言,要将其遗体掩埋于洪州西山附近,这里有湖有山,不失为一个好地方。为此,他还特意强调,要立冢而不是建陵。

    太子李从嘉甘做不孝子,将父亲的遗体迎回金陵,在遗体旁即皇帝位,更名李煜,并为父亲在祖父李昪钦陵旁建陵。

    

标题:
内容:
评论可能包含泄露剧情的内容
* 长篇书评设有50字的最低字数要求。少于50字的评论将显示在小说的爽吧中。
* 长评的评分才计入本书的总点评分。

Copyright 2023 www.lcread.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本站内容。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反动、影射政治、黄色、暴力、破坏社会和谐的内容,读者如果发现相关内容,请举报,连城将立刻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因此产生任何法律纠纷或者问题,连城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