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识字多,懂道理就多吗?武英殿大学士宝鋆为何另眼看礼部尚书崇礼

章节字数:2910  更新时间:19-12-26 10:00

背景颜色文字尺寸文字颜色鼠标双击滚屏 滚屏速度(1最快,10最慢)

    作者:史遇春

    本文出自清人何刚德的笔记《春明梦录》卷上。

    何刚德的座师为宝鋆。

    所谓座师,也称为座主,是明﹑清两代举人﹑进士对主考官的尊称。

    这位宝鋆,又是何等人物呢?

    简单说一句,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光绪年间(公元1875年~公元1908年),宝鋆曾晋升为武英殿大学士。

    当日,宝鋆曾经对何刚德说:

    “你的同乡陈伯潜(陈宝琛)在参劾崇礼时,其奏折中说崇礼‘识字无多,习气甚重’。他的意思,实际就是在说,像崇礼这样的人,是不应该委任其做礼部尚书的。”

    宝鋆又说:

    “猜想,陈伯潜之所以这样评论崇礼,大概是因为他不知道崇礼的来历吧!”

    接着,宝鋆讲述了崇礼的相关事体,他说是:

    “当时,外国的军队入侵,洋人毁坏圆明园时,两宫(指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对帝室列祖列宗的圣像(相当于祭祀用的画像)非常重视,就特别降旨,让我前去圆明园察看相关情况。”

    “等我奉旨到达圆明园,当时,洋人纵火焚园之后,只留下满地的灰烬。圆明园一带的村中,早已无人居住。”

    “当日,崇礼是奉宸苑的苑丞,他独自守在官舍之中,并未离去。”

    奉宸苑,是清代内务府所属,管理园囿、河道的机构。

    奉宸苑苑丞,就是内务府所属奉宸苑及园囿、行宫等处属官。

    宝鋆继续说是:

    “到达圆明园之后,我向崇礼询问了洋人军队的踪迹、连日来圆明园被蹂躏践踏的情景。崇礼详述之后,我便与他相对而泣。”

    宝鋆又说:

    “接着,我就告知崇礼,说明我特意来此的用意:就是奉了两宫的旨意,前来察看帝室列祖列祖的圣像。”

    “崇礼知道我的来意之后,就把他随从的坐骑借给我,然后,和我一起骑马,到各处去找寻圣像。”

    “我们两个人骑着马,飞驰奔走了十多里路,才来到敬奉圣像的地方。到达现场之后,才发现,帝室列祖列宗的圣像四处散落,被横七竖八地丢在地上。经过兵祸之后,这些圣像已经被损毁地破烂不堪。我们见此情状,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了。”

    “崇礼哭着对我说‘圣容已经毁坏到这样的程度,即使我们捡拾回去,也没办法再修补完整了。如果我们把这被毁坏的圣像拿回去覆命,不但徒增国耻,而且会让两宫更加伤心,以下官愚见,还不如我们就此将圣像火化,这样可能会更得体一些!’”

    “当时,那种场面,我也一时紧张,不知道如何处理。听崇礼这么一说,我觉得他的话很是中肯。于是,就嘱咐他去找寻稻草,准备举火焚化。稻草准备好之后,将圣像收拾整齐,我们两人按照君臣之礼,找准方位,跪地焚烧。”

    宝鋆又说:

    “我回去向两宫覆命,说是在圆明园中,找遍了各个角落,都没有找到圣像。”

    “打这以后,我很是敬重崇礼。于是,崇礼也就渐渐从奉宸苑苑丞升到了郎中的职务。二十多年过去了,遵循履历、按照资格,崇礼才得了一个尚书。(即从六七品升至二品),这也不算过分吧!”

    “你的那个同乡陈伯潜,现在说崇礼识的字不多,他一个苑丞起家的人,识的字怎么可以和太史公(司马迁)相比啊?但是,一个人明不明白事理,当然是要另当别论了!”

    文章至此结束,也就是一事一记,简单明了。

    至于文章要表达的意思,各人自己总结参悟。

    最后,特别强调一下,关于文中人物在历史上的是非曲直,需要参考他们一生的为人处事来综合评判。

    附本文相关资料:

    【何刚德】生于清文宗咸丰(爱新觉罗·奕詝)五年(公元1855年),约卒于民国25年(公元1936年),字肖雅,号平斋,闽县(今福州市区)人。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进士。历任吏部主事,江西吉安、建昌、南昌知府。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任江苏苏州知府期间,组建警察队伍,维护社会治安,成为苏州警察创始人。辛亥革命(公元1911年)后,以前清遗老退隐。民国3年(公元1914年)3月,应北洋政府之请,出署江西内务司司长;同年6月,任江西省豫章道尹,曾护理江西省省长。民国11年(公元1922年)后,因受排挤,称病挂冠,侨居上海,埋头著述。撰有《春明梦录》、《郡斋影事》、《江西赘语》、《客座偶谈》、《家园旧话》等,后结集为《平斋家言》刊行。所记宫廷掌故、名人轶事、清代与民初史事,多为其亲身经历,颇有史料价值。另著有《话梦集》等。

    【宝鋆】生于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卒于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字佩蘅,索绰络氏,满洲镶白旗人,世居吉林。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进士,授礼部主事,擢中允,三迁侍读学士。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咸丰时(公元1851年~公元1865年)曾任内阁学士、礼部右侍郎、总管内务府大臣。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时(公元1862年~公元1874年)任军机处行走,并充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体仁阁大学士。与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瓜尔佳·文祥等自同治初年掌管枢机政务,是洋务运动时期(19世纪60到90年代)清廷中枢的主要领导者之一,曾参与造就同治中兴。清德宗光绪年间,晋为武英殿大学士。卒谥文靖,入祀贤良祠。

    【陈宝琛】生于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卒于民国24年(公元1935年),字伯潜,号弢庵、陶庵、听水老人,福建闽县(今福州市)螺洲人。刑部尚书陈若霖曾孙,晚清大臣,学者,官至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内阁弼德院顾问大臣,为毓庆宫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授读。十三岁中县学秀才,十八岁中举,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二十一岁时登戊辰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授编修;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又被提拔为翰林院侍讲,充日讲起居注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中法战争后,因参与褒举唐炯、徐延投统办军务失当事,遭部议连降九级,从此,投闲家居达二十五年之久。赋闲期间,热心家乡教育事业。清逊帝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复调京充礼学馆总裁,辛亥革命后,仍为溥仪之师,民国24年(公元1935年)卒于京寓,得逊清“文忠”谥号及“太师”觐赠。早年入翰林时,直言敢谏,同张之洞、张佩纶、宝廷被誉称为“枢廷四谏官”,甚得清帝宠信。

    【崇礼】崇礼,字受之,姜氏,内务府汉军正白旗人;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以拜唐阿为清漪园苑丞;咸丰帝巡幸,曾经以事询问,奏对称旨,受帝嘉奖;由员外郎历内务府卿,加内务府大臣;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授山海关副都统,乞病归;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历迁内阁学士,命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补礼部右侍郎;坐事,议革职,改降三级;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授光禄寺卿;历理籓院侍郎,转兵部、户部;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加太子少保,赏黄马褂;旋擢理籓院尚书;出为热河都统,再乞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授刑部尚书,兼步军统领;勤於职事,慈禧皇太后念先帝识拔,颇推恩遇;及政变起,太后复训政,参预新政;杨锐等获罪,以案情重大,请钦派大学士、军机大臣会同审讯,始命军机会刑部、都察院严审;已,又传旨即行正法。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调户部,协办大学士。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授东阁大学士,转文渊阁;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3年),以病乞罢;又二年,卒,谥文恪。

    (全文结束)

标题:
内容:
评论可能包含泄露剧情的内容
* 长篇书评设有50字的最低字数要求。少于50字的评论将显示在小说的爽吧中。
* 长评的评分才计入本书的总点评分。

Copyright 2023 www.lcread.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本站内容。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反动、影射政治、黄色、暴力、破坏社会和谐的内容,读者如果发现相关内容,请举报,连城将立刻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因此产生任何法律纠纷或者问题,连城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