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不是皇帝,胜似皇帝  第二节 三个男人一台戏

章节字数:8669  更新时间:09-04-05 15:25

背景颜色文字尺寸文字颜色鼠标双击滚屏 滚屏速度(1最快,10最慢)

    2、三个男人一台戏

    武帝后元二年(前84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年仅八岁(应该是虚岁)的太子刘弗陵继皇帝位。有三个人受汉武帝遗诏辅佐这个少年皇帝,分别是霍光,金日磾(音di,)和上官桀。

    以上出场顺序同时代表官职和地位,简单说来。霍光是首辅,其次是金日,再次是上官桀。武帝前脚把刘弗陵立为太子,后脚就颁布诏书,在他的病榻边进行了一项重要的人事任命:霍光――大将军;金日石单――车骑将军;上官桀――左将军;桑弘羊――御史大夫。要说明武帝为什么给这几位朝中大佬这么分配官职,就得先大概介绍一下西汉的官位分级。也是为了以后方便,之后出场的人物直接以头衔冠之,如果不是很特殊,区区在下就不再另做说明了。

    西汉的中央政府的组织结构可以简单概括为四个字:三公九卿。具体的名称可能会稍有变化,但是总的来说换汤不换药。

    先从三公说起。

    丞相,主管国家政务,后来改名为大司徒。东汉的时候去掉了大,变成了司徒,权利地位因此也就没有叫大司徒那会大了。丞相府最主要的两个属官是丞相长史和丞相司直,都是两千石的级别。

    太尉,主管国家军事,武帝元狩四年之后称大司马。是军队和国防事务的最高长官。主要属官包括长史和主簿。

    御史大夫,掌管弹劾、纠察的官员,其位仅次于丞相。相当于最高检察院院长(不受同级政府首脑领导的)。后来还叫过一段大司空,然后又改回御史大夫,总之大家记住它的职能就好。属官主要是御史中丞。

    以上的三公,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文职官员,其中御史大夫的地位最低,相当于副丞相。

    从理论上讲,还有三个比三公的品级更高的文官,就是太师、太傅、太保,其中以太师地位最高。但是这三个属于是荣誉职位,通常情况下没有什么实权。

    再说说武将的级别。在武职里面,最高的是大将军。要单独说明的是:虽然大将军名义上是武职,但是事实上从武帝之后汉朝担任大将军的人大多数的时候是大权独揽,什么事情都管的,比如卫青、霍光、王凤等。而到了东汉,大将军更是成为了摄政的同义词。

    仅次于大将军的是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和卫将军。

    骠骑将军为汉武帝始置(专门给霍去病设的),秩位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

    车骑将军,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金印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卫,掌宫卫。第二品。重要的辅政文官也可加此衔,领尚书政务,成为帝国权力中心的官员。

    卫将军由汉文帝设立,设卫将军一员,总领京城各军,是防卫部队的统帅,也是第二品,与车骑将军同。文帝后不常见,宣帝朝张安世曾任此职务。

    再往下就是前、后、右、左将军,但是这几个并不是常设官职,地位还是比较高的,仅次于9卿,在武职中也算是极品将军。举个例子帮助大家理解前后左右将军的地位,诸葛亮在街亭之败之后,自贬三级,从丞相降为右将军,领丞相事。可见这个前、后、右、左将军的地位。

    下面说说九卿。九卿是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机构。待在下一一道来。

    太常,太常原名为奉常,汉朝景帝时改名为太常。掌宗庙祭祀事宜,一般不参加具体的行政事务,是九卿之首。

    郎中令(武帝太初元年改为光禄勋)由秦郎中令演化而来,主管宫廷的警卫(相当于皇帝的警卫团),所以郎中令或者说光禄勋就相当于皇帝的近卫团长。听起来这个机构非常重要,因为它是皇帝的贴身护卫,负责皇上自身和皇上家前后院的安全事务,这个职位充分显示着皇帝对就任者的信任。事实上,这个机构比听起来还要重要许多倍。光禄勋名义上的下属包括大夫和郎官。具体关于光禄勋和郎官在后面会有详细的叙述,这里就是打个底。

    卫尉,秦时官名,西汉景帝初更名为中大夫令,武帝后元年间又改回叫卫尉。长官叫做卫尉,掌管宫门卫屯兵,武职,基本相当于皇帝的皇宫禁卫司令。

    太仆掌管掌皇帝的舆马和马政。这个职位一半相当皇帝的车队仪仗队长,另一半则是国家马匹部门部长(注意不能简称马部长)。鉴于马匹在汉朝时的重要作用(主要是作为骑兵的重要战备资源),太仆卿的地位也不容小视。

    廷尉,主管刑法和监狱以及审判案件。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最高检察院院长+公安部部长+国家监狱监狱长。

    大鸿胪,原称为典客,景帝时更名为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大鸿胪分管边区少数民族事务和诸王列侯朝聘等相关事务。有点类似于现在的中央民委(但是不会歧视汉族)外加外交部。

    宗正,主管皇室的宗室事务,皇帝,诸侯王,外戚男女的姻亲嫡庶等关系都由宗正来记录。简而言之,就是管理皇帝家的家谱,保证皇室血脉传承的正统性。

    大司农(初期称为治粟内史,景帝时更名为大农令,武帝时改为大司农),主管全国的赋税钱财,是汉朝的中央政府财政部,凡国家财政开支,军国的用度,诸如田租,口赋,盐铁专卖,均输漕运,货币管理等都由大司农管理。相当于财政部长+人民银行行长+商务部长+广义交通部部长(陆海都管的)+国税总局局长……有够霸道吧!

    少府,主管皇室的财钱和皇帝的衣食住行等各项事务以及山海池泽之税。

    少府和大农令的区别在于,大农令掌管国家的财政和经济大权,而少府则是皇帝私人财产的直接管理者。当时的赋税划分是这样的,农业税、人口税、盐铁专卖等所得全部归大司农;而山林、河海等杂项(比如渔民打渔的,伐木的,到深山里面打猎扣野生菌类等等)的税收和铸币利润所得则归少府,即皇上所有。少府手下有几个重要的属官要介绍一下:水衡都尉和上林三官。

    说到水衡都尉和上林三官,就不能不提上林苑。

    上林苑是汉武帝在秦始皇的一个旧上林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规模宏伟,宫室众多,是个典型的有多种功能宫殿。上林苑地跨长安、咸宁、周至、户县、蓝田五县县境,纵横300里,有霸、产、泾、渭、丰、镐、牢、橘八水出入其中。

    据《汉书•旧仪》载:“苑中养百兽,天子春秋射猎苑中,取兽无数。其中离宫七十所,容千骑万乘。”可见其规模之盛。司马相如的名篇《上林赋》即是描写上林苑的壮丽和武帝游猎的奢华场面。

    水衡都尉管什么呢,他主要管两件事情,准确地说主要是一个东西和一件事情。一个东西就是上林苑,一件事情就是铸钱。另外还有点兼职:兼保管皇室财物、造船、治水等。

    水衡都尉官阶不高,但是地位却很重要。因为他可以说掌管了皇帝家的钱袋子。上林苑由于地域广阔其每年的各种产出收入客观,铸币收入就更不用说更是皇家财政的重要来源。

    等于说皇帝把自家仓库、小金库和后花园都交给了水衡都尉保管,充分说明了皇帝对担任此官的人选的信任。

    上林三官是水衡都尉的直接下属,他们的职责通俗的说是印钞票的,用文点话叫作掌管铸币。

    上林三官即钟官(掌铸钱,就是管铸造工艺的)、辨铜(掌原料,)、均输(掌制范,就是管造母钱的)。关于铸币的事情,后面会有专门篇章论述,上林三官就简单介绍这么多。

    以上就是三公九卿的具体职责。

    除了九卿之外,还有三个职务享有和九卿同样的俸禄和地位,分别是执金吾、将作大匠和大长秋(友情提示:各位韩剧粉丝,不是大长今)。

    执金吾。西汉兵制在京师有南北两军,北军由执金吾领,掌京师的徼巡,南军由前述的卫尉统领,掌管官门内屯兵。可以近似认为是京城卫戍司令。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在长安初次见到执金吾看到执金吾出巡,前呼后拥,车骑很盛,发出感慨说:“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后半句他倒是实现了,前半句没把握好,一不小心用力过猛,直接当上执金吾的老板了,可见造化弄人,出人意表啊。

    将作大匠,曾用名将作少府,主要是掌管宫廷的相关工程事宜,比如建个楼、装个修什么的。

    大长秋的职能就更简单了,就是后宫皇后的官署。负责宣达皇后旨意,管理宫中事宜,为皇后近侍官首领,多由宦官充任。

    另外还要单独介绍的的官员是:京兆尹、右扶风和左冯翊,以上合称“三辅”,是京城地区的行政长官,分别管辖京城的不同地区,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有幸被在下列在上面的官职,都是俸禄两千石的,就是行政体系塔尖上的人物。其中的诸卿并不仅仅是一个人,他们代表的是一个完整的机构,都有配套的全班人马,在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地方上主要行政单位是郡和县,行政长官为牧、太守、县令等,以后如果有涉及地方行政的时候再详细解释。

    每次看到秦汉时的政府机构设置,都不得不佩服**民族先祖们的智慧,在西方公元纪年(也就是耶稣出生的那一年)以前好几百年,就有了结构如此复杂、分工如此细化的政府机构,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强大的统一帝国领先世界近2000年。而回想近一百五十年吾国吾族落后挨打,忍气吞声,也颇让人觉得有负于秦汉先祖。(随便两句感慨,与正文无关)

    介绍完政府结构和官员级别,大家对霍光等几个人的地位也应该有大概的印象了。那么这几位辅政大臣都是何许人也呢?

    先说说武帝时代汉朝第一权臣、重臣霍光。

    霍光。《汉书》里面开篇是这么介绍霍光的:“霍光字子孟,票骑将军去病弟也。”这个,看来高干出身自古就有先天优势…。。

    先说外貌,根据史书中的描述,身高中等偏上,皮肤白皙,头发和胡子很漂亮,眉毛有些稀疏但是眼睛明亮,标准的一帅哥。

    主要家庭关系:

    父亲,霍中孺,平阳县里的小文官;

    兄长,霍去病,汉骠骑将军,冠军侯;

    舅舅,卫青,汉大司马,大将军,常平侯;

    阿姨,卫子夫,汉武帝前皇后…。。。

    表哥,刘据,戾太子。

    表哥的孙子(汗,这个不知道该怎么说,表孙?),刘病己,汉孝宣帝。

    他们霍家的家庭成员关系,稍微有点乱,在这里要详细叙述一下:

    霍光的哥哥霍去病是个私生子。他们的爹霍中孺在平阳侯府上混饭吃的时候,与平阳侯的婢女卫少儿(也就是卫子夫的姐姐,卫青的妹妹)擦出了爱情的火花,种下了爱情的种子并结了果,就是后来的霍去病。

    霍中孺离开平阳侯府后,又另娶妻生子(霍光),而且好像和前女友也不怎么联系了。所以可以想象,前女友卫少儿作为一个未婚妈妈,拉扯霍去病长大是多么的不容易。

    不过还好当时的汉人还没有被程朱的那些个道学礼教束缚,所以卫少儿面临的舆论和生存环境应当还不算太恶劣。

    后来卫少儿的妹妹卫子夫当上了皇后,卫家从此开始飞黄腾达。

    而霍去病要在二十一岁领兵进击匈奴路过平阳县的时候,才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生父。

    出征完匈奴回来之后,霍去病倒是没有计较他爹管生不管养的前嫌,给霍中孺广置田宅和奴仆,并把弟弟霍光带到京城去发展,这也彻底改变了霍光的命运。

    要是按照现在的标准,霍光是绝对的太子党,而且是后台倍儿硬的那种。

    但是霍光的性格沉稳,处事低调谨慎,在他哥哥霍去病去世后,仍然能够在仕途上一番风顺,最终位极人臣。这是后话,稍后再表。

    霍去病刚把霍光带到长安时,他不过是个十几岁的毛孩子,霍去病给他谋了个差事――郎官。

    霍去病为什么要给他的弟弟安排这个职位呢?现在就接着第二节里面没有完的话,继续谈光禄勋及其属官。

    光禄勋的属官分为三类:大夫、谒者和郎官。

    大夫分为中大夫、太中大夫、谏大夫。武帝时将中大夫改名为光禄大夫(这个官名要记住,霍光荣任大将军之前的官职),俸禄比二千石(准部委级官员);太中大夫俸禄比千石(准厅级),谏大夫俸禄是比八百石(准局级)。

    大夫为皇帝近臣,同时也是皇帝的高级参谋和私人智囊。大夫中以光禄大夫最重要。西汉晚期,九卿等高官常常由光禄大夫升迁上来。

    大夫只是光禄勋名义上的下属,不过因为大夫们的活动主要在宫内,所以习惯上列于光禄勋系统。

    实际上,大夫们都是直接和皇上对话的,所以他们是不怎么搭理光禄勋这个名义上的上级的。

    谒者掌司礼仪,以及承担一些临时任务,比如赈灾啊、作为皇上特派员去地方查个什么事情啊等等。谒者的头头叫谒者仆射。俸禄是比六百石。

    郎官则是光禄勋的直系下属。郎官也可以分成两类。

    第一类叫做议郎,是文职意义的郎官。议郎的数量也没有定员,其功能和大夫很接近,也是属于皇上的私人参谋,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是统属于光禄勋的。

    第二类是真正意义的郎官,即武职郎官。包括中郎、侍郎、郎中。中郎秩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郎的职务是持戟守卫宫殿门户,皇帝出行则充车骑。换句话说就是诸郎平时给皇帝上夜,出行时充任车队警卫。

    武帝时还设置另外两种非常出名的皇帝侍从军,分别叫做期门郎(平帝时更名为虎贲军,电视剧汉武大帝里面把虎贲的名称提到武帝时期,估计是嫌期门的名字没有虎贲听着响亮)和羽林郎。

    当然这两个郎成色就要差点了,相当于皇帝近卫团的小兵。

    郎官不仅是皇帝的亲近侍从,更是一个备用官员的基地,很多地方长吏令都以郎出补。

    如果一个人有幸做了郎官,那么要恭喜他,因为他的仕途前景是相当光明地。

    你想啊,郎官经常陪伴在皇上左右,别的不说,咱首先混个脸熟。人再机灵点,会来点事,很容易取得皇帝的信任和欣赏。而一旦得到了皇帝的信任,权利会有的,金银美女也会有的。

    当上了郎官这个很有前途的职业后,加上霍光本人谨慎、沉稳的性格。使他仕途一路平坦,之后他历任诸曹、侍中。

    (侍中可出入宫廷,担任皇帝侍从。这个职务任务很杂,须分掌乘舆服物;因总在皇上身边晃悠,也难免兼顾点顾问应对的事情)。

    在霍光到长安,两年后,霍去病去世,一代将星陨落,霍光在朝中最有力和可靠的背景没有了。然而,霍光则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谨慎,仕途一路平坦,最终晋升为奉车都尉兼光禄大夫。

    《汉书》记载:“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

    霍光的谨慎到什么地步呢?他的手下曾经悄悄把霍光每天上殿议事走的路线偷偷地标下来。结果发现霍光进门走几步,每步多长,到哪里要停下来,要拐弯,都是分毫不差。

    关于霍光的成长过程,区区在下实在是想多写几句,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史书中关于霍光的事迹大都是他荣任大将军之后的事情。

    没有办法,我们的历史就是一个个王侯将相的年谱。您想遗臭万年吗?丧尽天良可很重要,恬不知耻很重要,卖祖求荣(比如洪承畴、吴三桂之流)也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您得是个腕。

    否则,对不起,您的恶行没有资格被录下来。如果您不是个腕,顶多臭个几十年到头了,想接着臭下去?两字:没门。

    因此,霍光的故事,绝大多数还是集中在他当上大将军之后。

    金日磾,字叔翁,身世比较离奇。他原本是匈奴休屠王的太子。

    金日磾来到汉朝是因为武帝元狩年间霍光他哥霍去病出击匈奴,斩获颇丰。顺手把休屠王祭天用的金人带回了汉朝,作为本次西域游的纪念品。

    屡次被汉军击破的休屠王和昆邪王怕匈奴单于跟他们算总账,就商量着投降汉朝。谁知道半道上金日磾他爹休屠王后悔了,结果昆邪王一不做二不休把休屠王给杀了,然后投降汉朝。

    结果昆邪王封侯,可怜的金日磾和其家人则因为他爹的反复无常被纳入皇宫当了奴隶。

    那一年,他刚刚十四岁。金日磾在汉宫中的具体职责是养马。

    要是没有什么意外,金日磾同学会老老实实地在皇宫里面养马,并且把他这个光荣的职责传给他的儿子。

    那样的话,也许汉朝不会有秺侯匈奴人金日磾,而会出现一个金姓养马世家。

    但金日磾注定不会养一辈子马。一次武帝在酒宴上突然心血来潮,要看看他的各马圈养的马怎么样。

    于是乎,皇帝后院召开马匹鉴赏大会。那些养马的人牵着自己的,不对,应该是皇帝的马供皇帝御览。要说这些马夫平时也没有什么金教授银教授讲讲礼仪,所以一个个手里牵着马,眼睛则机不可失地贼溜溜地偷窥着皇帝老爷和其他人。

    唯独金日磾则目不斜视,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地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这些武帝当然都看得一清二楚,再加上金日磾人高马大,长得挺也严肃正派(长八尺二寸,容貌甚严),牵的马也是膘肥体壮(匈奴人看来养马是有传统地)。

    武帝看这个马夫不同寻常,就叫过来问了几句。得知金日磾的身世后,武帝觉得这个孩子不一般,当天就赐给他沐浴和衣冠(插一句:可叹我**衣冠上国,现在竟然大部分人汉人认满族的马褂旗袍为我汉家衣冠,可谓数典忘祖啊),升为马监(和齐天大圣刚上天庭的官衔弼马温差不多)。

    金日磾因为举止得当,很得武帝喜爱和信赖。“出则骖乘,入侍左右”。后来依次升迁为侍中、御马都尉,最后官至光禄大夫。

    金日磾的做事风格和霍光很像,谨小慎微而又忠心耿耿。他的风格,从下面几件事情中可见一斑。

    杀弄儿。他的两个儿子很受汉武帝的喜爱,经常被皇帝带在身边当作解闷的弄儿(主要是大儿子)。

    久而久之,弄儿就不太注重君臣之礼了。有次弄儿从后面抱着皇上的脖子撒娇,不巧被金日磾看到,就恶狠狠地瞪着弄儿。

    弄儿吓得撒开手边跑边哭:“我爹发怒了!!”武帝自然是偏袒着弄儿,问金日磾说:“干嘛生我孩子的气?”。金日磾自然就没有脾气了。

    在武帝的恩宠下,弄儿自然是愈发有恃无恐。再大一点后,弄儿在宫殿内和宫女打情骂俏,结果又被他爹看到了。金日磾厌恶弄儿行为荒淫无礼,于是把他给杀了!!!

    汉武帝听说弄儿被杀,大怒。金日磾叩头谢罪,原原本本地把自己处死弄儿的缘由上奏给武帝。武帝虽然很为弄儿的死伤心痛心,但是心里却暗暗敬佩金日磾的行为。

    武帝赐给金日磾的宫女,他一概不碰。武帝想把他的女儿纳入后宫,他死活不干。《汉书》中也有一句评价:“日磾自在左右,目不忤视者数十年。”他和霍光还真是一类人。

    上面的事情说明了金日磾的谨慎。

    从莽何罗案中则可以看到金日磾的忠诚。

    侍中莽何罗和戾太子案的罪魁祸首江充过从很密。后来莽何罗弟通因为在讨伐戾太子时立了功被封官。戾太子被平反后,江充被灭族。莽何罗兄弟怕自己也被秋后算帐,所以就琢磨着谋个反讨条生路。

    大家都是皇帝身边的人,金日磾察觉到这小子有点不对劲,就暗暗留心他们的举动。莽何罗也感觉到了金日磾对他的戒心,所以迟迟没有动手。

    后来莽何罗兄弟在武帝一次巡幸林光宫的时候矫旨起兵造反。当时金日磾陪同武帝在林光宫。正好金日磾身体有点不适,大清早的正准备如厕,突然预感到有什么事情不对。于是也不如厕了,转身坐在武帝寝室外边。

    这会子武帝还没起床呢,只见莽何罗袖子里面罩着明晃晃的刀子从东厢房溜了过来。莽何罗大约也没有想到这天蒙蒙亮人睡得最死的时候还能碰到金日磾,有点心慌,就想赶紧冲进武帝卧房去行凶。

    结果还是做贼心虚,不小心撞到马桶上,楞了一下。说时迟,那时快,金日磾一个饿虎扑食上来抱住了莽何罗,大声喊:“莽何罗造反啦!”

    武帝惊醒,周围的侍卫立刻围上来准备,几十把刀子就准备把莽何罗直接做成肉酱。武帝担心伤到金日磾,阻止了侍卫。

    要说金日磾也不是盖的,揪住莽何罗的脖子一个背摔就把丫摔在地上,侍卫们七手八脚把丫绑了。相关造反人员也先后成擒。史书上说金日磾:由是著忠孝节。

    这里面的孝字还得再多说两句:金日磾的母亲是个教子有方的女性,汉武帝曾嘉奖过她。她病死后,武帝命人画了她的画像贴在甘泉宫,上书她在匈奴的王后名号“休屠王阏氏”。金日磾每次看到母亲的画像都会跪拜涕泣,然后才离开。

    金日磾的谦虚谨慎一直延续到他生命结束。由于在莽何罗案中有功,武帝遗诏封金日磾为秺侯,金日磾以昭帝年龄太小为理由拒绝接受印绶。

    昭帝即位后一年多点,金日磾得了重病,眼看时日无多。霍光上书要求封金日磾时,他才在病床上接受了印绶。并于次日病逝。

    金日磾的行事作风和性格,被他的子孙们很好地保持了下去,因此金日磾的后世一直到西汉灭亡,都在宫中担任内侍。班固称赞金家说:“世名忠孝,七世内侍,何其盛也!”

    末了加一句,因为当年霍光他哥霍去病在虏来这批俘虏的时候顺带着把人家祭天的金人也给捎回来了,所以金日磾他们家族才被赐姓金氏。这也是汉族中金姓几个来源之一。

    上官桀。这个人故事就更少了。

    霍光是靠他哥进入皇宫做了郎官;金日磾是靠人长得帅、马养得好、做事本分被武帝发现并赏识;上官桀最初被武帝赏识的理由就比较搞了---臂力出众。

    事情是这个样子的,话说上官桀那会儿还是个羽林郎(呵呵,又一个郎官出身的)。在一次护卫汉武帝前往甘泉宫的路上,迎面刮来了猛烈的大风。大风使得车队发生了一阵骚动,不得不停了下来。

    这时上宫桀在队伍中看到汉武帝的黄绫伞盖在大风中摇摇欲坠,他急忙冲上前去,双手握住了伞盖的支把。凭借强壮的臂力,上官桀在狂风中保持红旗,不对,应该是黄绫伞盖没有被狂风从汉武帝御车上卷走。

    汉武帝于是对这个与狂风角力的郎官留下深刻的印象。回头就把他提升为未央宫厩令。

    武帝是个爱马的人,所以经常查看马匹。上官桀是个很会讨武帝欢心的人,因此把马匹照顾得妥妥当当,得到了武帝的好评。

    后来有一次武帝生病,休息了一段日子,没有来看马。上官桀估摸着武帝一时半会不能来看马匹了,于是就偷了点懒,对马的照料比较松懈。谁知道没几天,武帝病好了,立刻又来查看马匹。结果可想而知,马匹一个个像精肉火腿,几乎没有膘了。

    武帝不禁火冒三丈,对上官桀说:“厩令是不是以为朕再也见不到马匹了?”

    上官桀不曾想汉武帝这么快就来看马,心中惊恐异常,他看到汉武帝大发脾气,知道自己要吃苦头。但他到底精明,立刻编出一段鬼话来。上官桀低头说:“臣听说圣上龙体欠安,所以日夜为皇上忧心上火,根本没有心思来喂马,乞请陛下恕罪。”说完还挤出了几行眼泪。

    汉武帝见状心软了,心说:“这是个关爱朕的忠心的好臣子!”

    于是就不再追究上官桀的责任,并且此后愈加信任上官桀。加上他在评定莽何罗叛乱中也立了功,上官桀后来逐渐升至太仆,位列九卿(忘了这个官职的朋友请参见前面西汉官职介绍)。并最终被任命为辅政大臣之一,在昭帝朝官拜左将军。

    依区区在下看来,上官桀最出色的恐怕并不是臂力,而是是演技(搁在今天,拿个什么金鸡奖百花奖什么的估计十拿九稳);赢得武帝的信任靠得是心机,而不是忠心或者蛮力。

    上官桀是一个标准的逐利之人,而非重义之臣。所以从他的这些品性来看,上官家族日后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谋反也就不足为怪了。

    总的来说,武帝搭好了戏台,准备让三个男角好好唱一场辅佐幼主的好戏。但是没有想到第二男主角身体那么差,刚彩排了几次就不幸病逝了。

    于是乎三人轮唱变成了两人对唱。三号男主角上官先生倒是很好地履行了配合男一号唱戏的职责。

    只不过,他唱的是对台戏。

    

标题:
内容:
评论可能包含泄露剧情的内容
* 长篇书评设有50字的最低字数要求。少于50字的评论将显示在小说的爽吧中。
* 长评的评分才计入本书的总点评分。

Copyright 2023 www.lcread.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本站内容。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反动、影射政治、黄色、暴力、破坏社会和谐的内容,读者如果发现相关内容,请举报,连城将立刻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因此产生任何法律纠纷或者问题,连城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