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兴明君  第4节 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

章节字数:10601  更新时间:09-05-03 22:16

背景颜色文字尺寸文字颜色鼠标双击滚屏 滚屏速度(1最快,10最慢)

    自从汉朝建立直到宣帝年间,汉朝东方、南方和西方的小国就从来没有消停过。,东边有乌桓、朝鲜,西方有羌族部落大小一二百个(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和四川北部地区),巴蜀南方有夜郎国、滇国等百八十个部落。东南方则有南越、闽越、东越、东瓯等几个国家。时不时弄出点摩擦什么的。

    经武帝一朝,东边的朝鲜和东南方的闽粤诸国以及巴蜀以南的各地都已经设立郡县,纳入汉朝版图(其中有些是归顺的,有些是征服的,正义未必都在汉朝一边,这里不赘述);乌桓则被驱逐出东北五郡和长城以外的地区。

    与游牧民族的军事冲突似乎总是**历史的组成部分,到宣帝朝时也不例外。

    神爵元年(前61年),光禄大夫、骑都尉义渠安国急报羌人反叛。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先看看宣帝时,羌人聚集区是怎么个态势。

    武帝时,开辟河西四郡。将河西走廊牢牢地控制在汉朝手中,由此截断了羌族部落和匈奴的联系。并将总惹事的羌族驱逐到湟水(又名西宁河,黄河上游支流。发源于青海省东部,南流经西宁市,到甘肃省兰州市西面的达家川入黄河)以南的地区居住。

    为什么把他们赶到南岸呢?因为北岸是适于耕种的盆地,而北岸则是以山谷为主,不适宜农耕。

    宣帝继位以后,派光禄大夫义渠安国(据说这个人有羌族血统)去巡视羌族部落。羌人先灵部落首领对义渠安国说希望朝廷能够允许丫们时常北渡湟水,到没有耕地的地方去放牧。

    义渠安国表示同意,并且奏闻朝廷。

    结果,从此以后羌族部落没事就强行北渡湟水。周围郡县如果加以阻止,羌人们就说汉使同意的,你们靠边站。

    朝中有位大臣看到义渠安国的奏章。气得胡子发颤,立刻上书宣帝弹劾义渠安国:“奉使不敬,引寇生心”。

    这个人可是个老资格---时任后将军赵充国。

    赵充国为什么会反对这件事情应这么强烈呢?因为他是个和少数民族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经验丰富的老将,明白义渠安国这个糊涂蛋的这种做法纯粹是在给边境安全埋下火种。

    先看看《汉书》中对赵充国的评价:“为人沉勇有大略,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

    下面晒晒赵充国在此之前的军事生涯,您就知道这几句评价没有一句不是落在实处。

    早在武帝朝天汉二年(前99年)时,赵充国就以副司马的身份和贰师将军李广利进攻匈奴。当时汉军不利,被匈奴团团包围。

    汉军疲惫不堪,又没有粮草,伤亡很严重。

    关键时刻,赵充国率领百余名壮士组成敢死队,作前锋冲击匈奴的包围圈,一举打通出路。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军紧随其后,冲出了包围圈。是役,赵充国全身受创二十余处,其骁勇善战令人叹为观止。

    李广利向汉武帝上书表扬了赵充国的功劳。

    汉武帝于是在行宫接见赵充国,令赵充国脱去衣服,查看了赵充国的伤口。大为感叹他的骁勇,随后就任命他为中郎,后迁升为车骑将军长史。

    昭帝元凤元年(前80年)的时候,武都郡的氐人反叛。霍光派遣赵充国以大将军护军都尉的身份率领大军平叛,赵充国三拳两脚摆平了叛乱。于是又晋升为中郎将,率军镇守上谷郡,后返回朝廷兼任水衡都尉(参见第一章里的官职介绍)。

    同年冬天,匈奴四队人马共计二万骑骚扰汉朝边界。赵充国率军迎击,斩获匈奴九千余人,并生擒匈奴西祁王。再次以军功升迁。升为后将军,兼任水衡都尉。

    昭帝死后,赵充国因为拥立宣帝有功,被封为营平侯。

    宣帝本始二年(前72年),在汉朝与乌孙合击匈奴时任蒲类将军,斩获数百首级(详细内容将在本章后面的几节介绍)。回来后仍为后将军,兼提升为少府。

    三朝元老,战功卓著,用在赵充国身上恰如其分。

    宣帝看到了赵充国的奏章当然十分重视,立刻下诏招义渠安国回长安并严辞谴责了他,然后下旨仍然不许羌人随意渡湟水。

    可是口子已经开了,再缝上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先零遂部落和其他羌族部落首领达成和解并交换人质,大家结盟一起去湟水北岸放羊。

    你汉朝不是不让我们过去吗?我们自己打过去!同时,羌族还派人去和匈奴联络,想要让匈奴作为外援协助他们。

    消息传到汉朝,宣帝觉得事情有点失控了,就召见赵充国询问他对此事的看法。

    赵充国分析道:羌人之所以之前闹不出太大的动静,是因为他们部落之间矛盾冲突比较多。不用大汉收拾,他们自己掐来掐去就把自己玩死了。而武帝朝的时候西羌以先零部落为首的叛乱,也是他们先解决了内部矛盾,然后合力与汉朝抗衡,我大汉花了五六年时间才将此次叛乱平息。匈奴和羌人一直眉来眼去,勾搭成奸。近年来,大汉在西域对匈奴的势力打压非常成功,眼下羌人又蠢蠢欲动,恐怕匈奴人又要和他们勾结。这样一来羌人叛乱的整个影响必然扩大,大汉需要事先准备。

    赵充国果然眼光独到,不到一个月。就传来了羌人首领派使者到匈奴去借兵,企图进攻鄯善和敦煌,以达到隔断汉朝和西域的通路的目的。

    看到这个消息,赵充国又上书汉宣帝:

    种种情况表明匈奴已经和羌人取得联系。因此才会出现羌族部落和解结盟的情况,等到秋天马肥之后,必然生事。朝廷应当立刻派遣汉使巡视边塞防御状况,做好军事准备。同时设法瓦解羌族的同盟,恢复他们之间的矛盾斗争。具体方法就是揭漏先零的阴谋于其他部落,并准备好敕令赦免不参与叛乱的羌族部落和首领。

    孙子曾经曰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赵充国的对策可谓是瓦解羌人叛乱的上上策。宣帝当然立刻准奏,并责令丞相府和御史府选定人员立刻派往羌族地区。

    如果这次出行的汉使能够充分领略赵充国的战略意图,并有足够的才干实现这个战略的话,羌族叛乱在萌芽阶段就被平息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换句话说,这个汉使的人员十分关键。

    收到诏令,丞相魏相寻思,派谁去呢。后来想,义渠安国刚从那边回来,熟悉情况,还是派他去吧。赵充国力阻未遂,义渠安国又成了钦差。

    世界上有两种情况下,事情会产生及其严重的后果。

    一种是聪明人想把事情做坏;另一种是笨蛋想把事情做好。

    而且通常情况下,后一种的造成的局势恐怕更加难以收拾。

    义渠安国由于渡河事件受到皇帝严厉批评,这次肯定是想把这件事情做得漂漂亮亮的。

    不幸的是,看来他的脑袋是在算不上聪明。

    义渠安国意气风发地奔到羌地。因为上次渡河的事情,估计义渠安国心里那口恶气可不小:“我胡汉三又回来了,看我这次怎么收拾你们这帮蛮子!”

    他首先招集了先零部落的首领级土豪三十来人,以狡黠不服居心叵测为名全部斩首。然后调集边防军袭击羌人,不分青红皂白斩了人家一千多个首级。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了,羌族各个部落,包括一些已经归顺汉朝的先零部落酋长全部都怒了:杀几个土豪倒也罢了?为什么屠戮无辜的羌人?

    于是羌族首领们集体背叛,攻打汉朝的城邑杀伤汉朝官吏。义渠安国当时正以骑都尉的身份率领骑兵三千在浩亹(故城居今甘肃碾伯县东,接平番县界)防备羌人,首当其冲遭到了羌人的进攻。

    饶是汉朝骑兵战斗力强,可是三千骑兵再加上一个智商和情商都不怎么样的将领要挡住几万羌人无异于痴人说梦。

    义渠安国眼看打不过,二话不说,转身就跑。一路上丢盔弃甲,辎重兵器丢失无数。

    义渠安国哪里还顾得了这些,逃命要紧,一口气跑到令居(故城在今甘肃平番县西北)。一边关了城门死守不出,一面飞速上书朝廷,请求援兵。就是本节开头的那一幕。

    从义渠安国的表现看,他做光禄大夫和骑都尉有点浪费了。

    应该让他主管全汉朝的烽火台,当个烽火都尉(说明:杜撰的,汉朝可没有此官)什么的最合适。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羌族叛乱这件事情整个的处理过程来看丫最大的才能应该是四处纵火。

    事已至此,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派人去平叛了。

    伐谋和伐交不成,只好降一个层次,伐兵了。

    提一句,这一年是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赵充国已经是七十五岁的高龄了。宣帝想派他去,又觉得他年龄是在有点老,所以犹豫不决。

    宣帝又不太好意思自己去问赵充国(估计是怕伤了老将的自尊心),就派丙吉去问赵充国谁为平叛将领比较合适。

    老将回答的很干脆:“除了老臣,当世不做第二人想。”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壮哉后将军!

    宣帝还是不放心,又派人问赵充国:“将军看下一步羌人会做何行动?如果将军出征,要带多少军马?”

    赵充国回禀:“百闻不如一见。用兵之事不可以凭空推测。请陛下恩准我火速驰往金城(今甘肃兰州),再根据实际情况拟定破敌方略。羌戎小夷,胆敢背叛朝廷,逆天行事,灭亡不久。请陛下将此事交给老臣处理,不必担忧。”

    宣帝这才打消了顾虑,笑着答应了赵充国的请战要求。

    长话短说。赵充国到达金城后,等待军队集结。等骑兵达到万名的时候,才准备渡黄河。

    赵充国行军谨慎和周密。他担心军队直接渡河容易遭到羌军的截击。便在安排了三名军校官带领所部骑兵趁着夜色轻装过河,在对岸摆好阵势。以作渡河大军的桥头堡。

    等先头部队安顿完毕,赵充国命令主力部队依次迅速渡河。

    这样,到天明时一万骑兵已经悉数渡过黄河。

    汉军刚刚扎好营寨,就有百名左右的骑兵过来打探情况。营中的汉军将领自然是请求出寨迎战。

    赵充国仍然是小心为上,说道:“我军刚刚连夜渡河,士兵们很疲惫,不能急驰追击敌人。况且这些先头的羌人骑兵应该是精锐,不易歼灭,也可能是羌人的诱兵。我们的目标是要消灭敌人的主力,不可贪图小胜而因小失大!”所以下令不可出战。

    从后来羌兵的表现看,赵充国显然是有点高估他们的战斗智商了。

    随即,赵充国派小股骑兵到前面的四望峡(兰州西南)侦察。四望峡是赵充国进军的必经之路而且十分险峻。所以,赵充国认定羌兵必然有重兵把守。因此先派侦察兵去看看那里羌兵的虚实再做定夺。

    结果,这次赵充国失算了。

    别说羌兵,四望峡连个羌羊都看不到。

    赵充国哭笑不得,连夜带着军队穿过四望峡,抵达了西部都尉府(今青海海晏)。然后召集各位军校、司马召开了个军前会议:“我之前是高估这帮羌戎了,他们根本不懂用兵法。根本不用多,他们只要派个数千兵马堵住四望峡,我汉军除非长翅膀了才能飞过来。”

    赵充国率领大军向西进入西部都尉府所在地。

    到了火线前锋的地方,大家都拭目以待看看老将军赵充国用什么办法击破羌兵。

    赵充国倒好,天天给士兵们好酒好肉养活着,然后传下军令:羌军挑战,一律不许出战。

    任凭羌军如何叫骂挑战,汉军就是闭门不出,不搭理他们。

    汉军将士这股子劲憋得这个难受啊。

    不过羌兵更难受,每天骑着马出来在光秃秃的城墙底下溜一圈,骂一通。太阳晒着,口干舌燥的,却没有敌人可以交手。

    如此持续了一段时间,这次赵充国下令出击了。不过是等到羌兵当日例骂完事,开始退兵的时候。快速出击,只许生擒,不许射杀,抓了几个后队的羌兵俘虏。

    通过俘虏口中得知,羌兵求战不得,各部落之间已经开始互相埋怨:说了当初别造反吧,你看赵将军给派来了吧,别看人家八九十岁了,他可是用兵如神啊,现在想找汉军决一死战也不行了。

    赵充国心想:一切尽在掌握。下令释放俘虏,继续按兵不动,把个缩头乌龟(褒义用法)做到底。

    羌兵一看想找汉军主力拼命不得,就想别的办法去了。他们把汉军的粮道给断了(以羌人的战争智商能想到这一点,真是难为他们了)。

    当时赵充国的儿子右曹中郎将赵卬,正率领期门佽飞、羽林孤兒、胡越骑作为策应兵,向令居开拔。他发现了羌兵断绝粮道的情况,立刻向宣帝上书奏闻有关情况。

    宣帝反应很快,随即命令赵卬带领八校尉与骁骑都尉、金城太守通力剿灭骚扰粮道的羌兵,打通各个通道关卡。

    上阵父子兵,虎父无犬子,赵卬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粮道问题。赵充国彻底没有了后顾之忧。

    前面提过,羌族不像匈奴,他们部落很多,而且从来没有统一过。这次造反也是一样。

    先灵部落造反之前,罕、幵两个羌族部落的首领靡当派其弟雕库向西部都尉报告先零部落的谋反意图。

    没几天,先零果然造反了。可是雕库同族的人也有不少参加了先零的反叛。所以西部都尉就把雕库扣留下来作为人质。

    赵充国听说这件事情,立刻决定把雕库无罪释放,条件是他转告羌族部落首领:汉军到处,只诛罪人。回去让其他部落的人想清楚,要不要和叛军搅和在一起自取灭亡。大汉天子有诏:只要能够捕杀叛变的同党,就可以将功折罪。斩杀叛军大头领一名,赐钱四十万,中头领一名,赏钱十五万,小头领一名赏钱二万,成年男子一名赏钱三千,妇女老幼一律赏一千钱。另外:被捕者的妻子财务一律归捕获者所有。

    雕库唯唯诺诺地表示一定遵命,然后乐颠颠地一路小跑回去了。

    估计等雕库把消息传达到,那些羌人们估计互相对视的时候谁看谁都像一会跑的两条腿的金牛(本来想用金猪,但一来今年是牛年;二来羌人应该还是吃牛羊肉的)。

    赵充国的战略构想就此揭晓:恩威并用,首先招降和分化被先零部落胁迫的羌人部落,瓦解他们的联盟;等他们自己内部乱成一锅粥了之后,再各个击破。

    想看铁骑雄师踏破敌阵扬我汉军威武的同志们可以跳过这一节,直接奔下一节去了。

    因为平羌战斗由此进入兵法辩论阶段,或者说,是赵充国给宣帝以致汉朝朝廷以实战讲解兵法之道(主要是孙子兵法的精神)的阶段。

    班固评价赵充国:为人沉勇有大略,少好将帅之道,而学兵法。依在下看来,这个评价是过低了,改成“少好将帅之道,遂学而精兵法”一点都不过份。

    回到正题。

    等到赵充国把雕库放回去的时候,他老板宣帝已经又弄了六万大军派过来了。

    这边六万人刚聚集齐,那边就有人坐不住请求出征了。酒泉太守辛武贤上书说各郡军队现在都部署在南边准备对付羌兵,北边的边界可就成了空城了,这样把边界暴露给匈奴,不是长久之计。汉军的马匹不是很耐寒,应该在七月上旬派大军从酒泉、张掖分兵而出,只带三十天干粮(路上可以以战养战,从羌人手里抢夺物资作为补给),先攻击罕、幵两部。

    哩哩啦啦地说了这么多,辛武贤的想法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字:打!

    或者确切点,三个字:马上打。

    宣帝看了很合口味(他当然是想快速摆平叛乱,一方面显示大汉的国力与军力,可以震慑其他少数民族让他们消停点;另一方面担心夜长梦多,匈奴掺和进来事情也就比较复杂),就把辛武贤的奏章发给赵充国,让他表示意见。

    没想到赵充国看完了之后,发表了完全否定意见。

    老将给宣帝和辛武贤等人先简单地算了个算术题,一个士兵携带三十天的口粮,再加上武器、行装,这样骑兵的速度就跟牛车差不多了。失去了快速机动驰击敌人的能力。

    这样一来,羌兵可以根据汉军的行军进度,从容地撤退并布置防线。这样一来,汉军势必会逐渐深入。这时敌人以逸待劳扼守前方险要,随后切断汉军粮道,则汉军危矣。如此被羌族打败,是我汉家千年也洗刷不掉的屈辱。

    至于辛武贤的所谓以战养战的计策,更是胡说八道。本来羌人叛乱以先零部落为首,其他很多部落多为被胁迫。正确的方略应当是先不追究罕、幵两个羌族部落的责任,首先讨伐先零部落。匪首如诛,则其他的羌族部落自然就会投降。到时候再派几个通晓夷狄事务的官员去安抚一下就行。这才是保全军队维持边疆稳定的长远之计。

    如果真的以战养战,必然激化汉朝与那些被胁迫的羌族不脉络的矛盾,无异于火上浇油。

    宣帝把赵充国的奏章发给群臣讨论,大部分人都同意辛武贤的策略。

    真理还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啊。

    于是汉宣帝任命侍中许延寿为强弩将军,就地任命酒泉太守辛武贤为破羌将军,颁赐诏书嘉勉辛武贤,同时下诏书责备赵弃国:“不抓紧时间出击,贻误战机。不考虑国家巨大的战争耗费,就想拖延取胜。命七月和辛武贤、许延寿同时出击。”

    赵充国看到宣帝的诏书,并没有屈从,反而上书继续陈述自己的主张。顺便给宣帝和大臣们这群军法盲进行扫盲课。

    赵充国说:“目前瓦解羌人部落的策略已经初步奏效,罕、幵两部已经按兵不动。而先零杨玉部也只是凭借地利躲在山里,偶尔出来骚扰一下。况且罕、幵两部至今都没有进犯过我大汉县郡。舍弃匪首先零却先去攻打罕、幵两部,实在不是什么高招。

    兵法有云: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兵法,虚实篇第六),又云:攻不足则守有余。(孙子兵法,形篇第四)

    目前的形势,如果羌人打算进犯敦煌、酒泉,大汉可以从容地整顿兵马,以逸待劳,是谓致人的取胜之道。

    现在两郡的兵力不足(汉朝军队有6万,羌人先零部连兵带口大约有5万兵力,按照孙子十则围之,五责攻之的比例来看汉朝派的兵是不够进攻用的),用来防守估计都有点少,却想要主动进攻马匹正肥,粮食正多的羌人,这是致于人的求败之道。不可取。

    先零部是怕汉军进攻才与罕、幵两部解仇结盟的。如果攻打罕、幵两部,先零必然会出兵相助。这样他们的联盟必然会更加巩固,三个部落合兵一处,其他的羌族小部落更加无力对抗他们的胁迫。恐怕平叛羌乱,就要从两三年变成十来年了,国家的耗费可想而知。

    老臣父子受皇恩浩荡,父子位居高官。老臣位列九卿,爵为列侯。今年已经七十六岁了,奉命出征,为国捐躯也无所顾虑。

    按老臣的计划,擒贼先擒王。首先诛杀了先零,则罕、幵之流可以兵不血刃地收服(不战而屈人之兵)。

    退一步说,即使先零已经诛杀,而罕、幵等仍不肯屈服,等到明年正月再攻击他们,则不但合理,而且适时。”

    宣帝脑袋也不笨,看了赵充国这份奏章。立马回心转意了,全部采纳了赵充国的意见。

    这就是明君的特点:1、能分得清什么是正确的意见,2、能听得进反对意见,知错就改。

    于是赵充国率兵直接进抵先零地区。先零部的羌兵被前面赵充国的闭门不战的政策早就磨的锐气全无,戒备松懈。

    面对突如其来的汉军大兵,那是跑就一个字,目标只有一个:度过湟水。

    羌人逃跑很拼命,赵充国倒是率军不急不慢地在后面撵着。他手下部将们着急了,请求速进,否则羌人都跑过河了。

    赵充国于是又给他们上了一课:穷寇莫追。慢慢撵,他们就只逃跑不回头;逼得太紧,他们回头拼死一战我们不就成了自寻烦恼了嘛。

    羌人狼狈地跑到湟水岸边,不用说人多船少。眼见着后边的汉军从后面越来越近,不由得心越来越慌,手越来越抖。

    被挤得堕船落水者好几百人,还有五百人连堕船的机会都没有,被汉军斩杀在岸边。

    辎重车马牛羊自然是没有时间运过河的。汉军缴获牛、羊和马合计十万余头,车四千余辆。

    按说这一仗大败先零,应该让大军好好休整一下,庆庆功什么的。赵充国却命令大军驰入罕、幵等部的领地。只许大张旗鼓的耀武扬威,不准杀掠,不准破坏羌民田地。

    于是乎上万大军在羌人部落里面趾高气扬地溜起了马,估计情形也挺壮观。罕、幵等部的羌民看见汉军光比划不动手,乐坏了:“汉朝真的不会进攻我们也!”

    罕、幵部的首领靡忘派人请求赵充国允许他们回原住地。

    赵充国赶紧上奏朝廷,还没有未得到回音的时候靡忘就亲自前来归降,赵充国安排好酒好肉招待他,然后让他回去告谕本部羌人可以尽数返回原地,不要再追随先零自取灭亡。靡忘自然是顿首谢罪,表示谨遵所嘱。

    军中的将领一片劝戒,说是朝廷旨意未到,不能轻易放走他。

    赵充国说:“诸位想扣留他,都是为了自己私利,并不为国家的利益着想!”

    话未讲完,宣帝的诏书就到了,准令靡忘将功赎罪。这下赵充国倒是省的给手下将领上课,就直接把靡忘放回去了。

    果如赵充国所言,罕、幵部不打自降。

    这下,赵充国可以集中精力继续进兵征讨先零。可是,毕竟是七十多岁的老人,在那种蛮荒之地风餐露宿的,所以赵充国病倒了。

    宣帝那边又坐不住了,他发来诏书慰问赵充国的病情:听说将军的小腿有病,肠胃还不好。将军春秋已高,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办啊。所以朕派破羌将军来给将军作副手。趁着士兵锐气正高,十二月份进击羌军。如果将军到时候病比较重,就派破羌、强弩两位将军进攻即可。

    至此时,羌人投降赵充国的已经有一万余人。赵充国看到先零部已经是秋后蚂蚱,蹦不了几天了,正准备上书撤退骑兵,而用屯兵的方式守株待兔,等着羌人自己败亡。

    赵充国要求屯兵的奏章刚写好还没有来得及呈递,宣帝要求进兵的诏书就来了。

    赵充国的儿子中郎将赵卬看到皇上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进兵,有点怕了。就找人劝谏赵充国:皇上要打就打呗,您是主守派,输了也不算在您身上。如果一味违逆圣意,说不定要吃不了兜着走,何苦呢?

    赵充国表示苟利国家生死以(林则徐的话,用在这里有点早,但求神似,多担待),仍然坚持将自己的撤骑兵,行屯兵的意见上书宣帝。

    赵充国的屯兵战术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待在下将赵充国这封关于屯兵的上书细细道来。

    赵充国认为:“大军出战,粮草补给须从全国征调。羌乱时日已久,率徭役必然加重,恐怕会引起其他变故,于国不利。

    而据估计,目前汉军控制的羌人地区可开垦的田地约有两千顷以上。而这一地区,很多官家驿站都已经颓坏。老臣已经让士兵砍伐了树木六万余株(那会中国森林覆盖率很高,满山的木头,砍这点木头不算破坏环境),存在湟水岸边。待到春天湟水解冻,这些木材就可以顺流而下(放排?),可以用来修缮乡亭,疏浚沟渠。

    屯兵,就是留下步兵一万二百八十一人,分别屯驻在要害地区。并在湟河以西建造桥梁七十座,使湟水一带道路保持畅通。

    等到次年春耕时,每名屯田兵卒分给三十亩土地;到四月作物长起来了,可征调郡属骑兵和属国胡人骑兵各一千,为屯田者充当警卫骑兵。

    屯田收获的粮食,悉数运入金城郡,作为战略储备,可以大大节省国库的消耗。目前汉军已有拥有的军粮,足够一万人一年所需,所以没有后顾之忧。

    顺便把屯田所需用器具的清单一起附上。”

    赵充国这个屯兵的军事战略思想可以用2000年后我朝创立之初的一个军事组织形式来概括:生产建设兵团。

    老规矩,宣帝继续拿赵充国的奏章给大臣们讨论。大多数人觉得这个曲线救国的路线太模糊,看不到具体的日程表,难以实现。

    其实这也正是宣帝自己心里的疑惑:“按照将军的计划?羌人叛乱什么时候能够平定?朝廷什么时候可以结束战斗?将军得弄出个具体方案给朕看看!”

    唉,看来赵充国还得继续给他们上课啊。

    赵充国上书说:“臣闻帝王之兵,以全取胜,是以贵谋而贱战(孙子兵法,谋攻篇第三的核心精神)。‘百战而百胜,非善之善者也,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孙子兵法,谋攻篇第三原文)。

    羌人虽然习俗礼仪与我礼仪上邦迥异,然而其避害就利,爱亲戚,畏死亡的人性是一样的。

    现在羌人已经被汉军赶到鸟不下蛋深山老林里面去了,日子不好过可想而知,人心已经涣散。前后投降的人已经有一万七百余名,老臣还遣返了他们共七十余批人回去广布朝廷的恩德,这些都是肢解羌虏的利器。现在,最正确的战略就是班师罢兵,万人留田。虽然不能立即使羌虏伏诛,也不过就是多等几个月的事情。”

    然后赵充国列举出屯兵与出兵的优劣对比共十二条,谓之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

    这封奏章即摆事实,又讲道理,理论深度也恰到好处。

    宣帝也不是吃素的,立刻看出了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所以又下诏问赵充国:“将军说的几个月完事到底是多久?今年冬天能完事?还是什么时候?将军有没有考虑如果羌人听说朝廷撤退骑兵,他们从新集结精锐骚扰屯田和边境守军杀掠百姓,我们如何应对?”

    赵充国这个军法课导师可谓是谆谆善诱。继续上书:“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孙子兵法,始计第一的精神)。羌兵的精锐,现在也就剩下七八千号人,这些人远离故土,受冻挨饿,逃兵不断。溃败的时间指日可待,估计明年春天就可以结束战斗了。

    虽然撤退了骑兵,但是留下屯田仍有精兵万人。现在是冬季,到明年三月之前,羌人马匹瘦弱,必然不敢抛妻弃子远涉山河为寇。至于皇上说的小股盗寇截道骚扰,原本也没有办法根除。如果出兵不能剿灭先零能杜绝小寇,倒也不妨出兵。但是现在出不出兵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奉命进兵远袭羌人,即便兵马折损,没有立功,却也能免除个人的畏惧不前的嫌疑。然而,这是处私利而不忠于陛下,非国家之福!”

    至此赵充国的军法培训班可以算是告一段落了。至此,赵充国已经是连续三次上书要求屯兵。从三次上书的接过来看,培训班成效还是显著的。

    赵充国的第一次上书,大臣中同意他观点的只有有十分之三;第二次,附议的就有一半之多;到最后就有八成人同意了。

    宣帝也很幽默,问那些改变立场的:“怎么回事,解释一下?”

    群臣没有办法,只好低头认错。丞相魏相代表大家表了个态:“臣等愚钝,不了解兵事利害。后将军多次运筹帷幄、出谋划策。他的意见通常都很正确,臣等担保他的计划一定行得通。”

    敢于承认错误的就是好同志。

    虽然宣帝对赵充国的计划很满意,并进行了嘉奖。但是还是要考虑平衡一下主站派的意见。

    强弩将军许延寿刚刚被封侯,肯定是急于立点军功提升自己的声望以说明我许家不只是因为皇上恩宠而富贵,还是有人才的。

    破虏将军辛武贤更不用说,吵吵着要打羌兵都快一年了,怎么也得给人家一个表现的机会。不然的话,以后有人问辛武贤:“您当破虏将军的时候斩首了多少羌人叛贼?”辛武贤估计能直接羞得拔剑自杀。

    所以,宣帝一边采用赵充国的屯兵策略,另一边诏令许延寿、辛武贤和赵卬率军出击。

    打完了一算总帐,出征的三个人厮杀一场结果如下:辛武贤斩首两千级、许延寿招降四千、赵卬斩首招降合计两千级。

    赵充国呆在原地,啥也没干,招降了五千余人。

    宣帝心说行了,你们要立军功的也立了,可以收兵了。于是下诏撤退骑兵,只留下赵充国带着一万多士兵在那里种地玩。

    次年夏五月(神爵二年,前60年),赵充国上书了:“羌人先零部众和军队本约五万人。前后合计被汉军斩首共七千六百人,投降计三万一千二百人。在黄河、湟水中淹死以及饿死的大概有五六千人。算吧算吧跟着杨玉的叛军剩下的人不过四千人左右。而归降的羌人首领靡忘等保证可以凭借一己之力擒获这叛军,所以老臣请求罢除屯田部队,班师回朝。”宣帝准奏。

    回到长安后,赵充国的好友浩星赐给他接风洗尘时说:“很多人认为这次破羌兵,是由于破羌、强弩二将军率兵出击多有斩获导致羌人败亡。不过明眼人都知道羌人那时候已经穷途末路,不用出兵迟早也会投降!将军见到皇上的时候,不妨将功劳归于那两位将军的水军出击,以成人之美!”

    赵充国叹道:“我年事已高,爵位已极。怎么能够以此来蒙蔽圣听!兵势,国之大事(《孙子兵法》开篇第一句:“兵者,国之大事”),要为后人行事立下榜样。如果我不趁我还活着的时候为皇上言明利害,等到我死了,还会有谁对皇上说这些呢?”

    老将之忠肝义胆可照日月!

    后来,赵充国果然如实向宣帝陈述了此事原委,宣帝接受了他的意见。免除辛武贤破羌将军职务,仍就任酒泉太守。辛武贤由此嫉恨赵充国,后来找了个机会告了赵充国的儿子赵卬一状,导致赵卬在狱中自杀,这是后话。

    等到秋天的时候,羌人其他部落果然将先零首领的首级送到汉朝手中,其他叛军也一并投降。汉昭帝下令设金城属国安置归降的羌人,并设置护羌校尉一职专门处理羌族相关事务。羌人叛乱宣告平定。

    回顾一下赵充国的征讨历程,除了渡湟水时小打了一仗,就再没有与羌人刀兵相见过。

    种种地,修修桥,弄几个羌人回去做做思想工作,就举重若轻地化解了羌人的叛乱。

    孙子云:不战而屈人之兵者,善之善者也。赵充国可谓知之!

    赵卬自杀后,赵充国请求退休。宣帝准奏,赐安车驷马、黄金六十斤。后来有四夷之事,还是经常召见赵充国询问意见。

    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戎马一生的昭宣朝第一良将赵充国病逝,享年八十六岁,谥曰壮侯。

    

标题:
内容:
评论可能包含泄露剧情的内容
* 长篇书评设有50字的最低字数要求。少于50字的评论将显示在小说的爽吧中。
* 长评的评分才计入本书的总点评分。

Copyright 2023 www.lcread.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本站内容。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反动、影射政治、黄色、暴力、破坏社会和谐的内容,读者如果发现相关内容,请举报,连城将立刻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因此产生任何法律纠纷或者问题,连城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