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北伐--三国之蜀汉英雄

热门小说

正文  第七十六章再出褒斜道

章节字数:3153  更新时间:22-12-15 13:31

背景颜色文字尺寸文字颜色鼠标双击滚屏 滚屏速度(1最快,10最慢)

    一

    诸葛亮此次出兵的第一方案叫“请君入瓮”。

    就是在五丈原摆下战场,等待与司马懿决战。

    所以,诸葛亮在出兵前,就大张旗鼓的在褒斜谷口修基地、建粮仓、用“流马”源源不断的运粮草,然后大摇大摆的兵出斜谷、占五丈原、修筑工事,开荒种田,就等着司马懿从眉县出来。

    二

    司马懿自从被任命魏国三军副总司令并负责关中防御以来,第一仗就吃了诸葛亮的亏。

    诸葛亮退兵以后,他就开始深入研究起诸葛亮来。他知道,防守关中实际就是防御诸葛亮。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通过对诸葛亮的深入研究,司马懿下了一个定论:“诸葛亮是个奇才,这回他算是遇到棘手的对头了。”

    难对付也要对付,因为这就是他的职责。

    司马懿也不是草包。他始终认为,是人就有软肋,诸葛亮也一样。

    于是,他反复分析蜀国的情况,发现了诸葛亮的最大的软肋:“兵少”。

    三

    打仗,需要兵。而蜀国不是在家门口打仗,他要越过崇山峻岭,长途跋涉。打仗需要粮草和物资,运输粮草又需要士兵。

    这人员一分工,本来兵就少,能够参加战斗的人就更少了。

    人少了仗不好打,就要增加人。打仗的人员增加了,那后勤的工作量也自然增加,这还是需要人。

    蜀国没有那么多的人力资源,后勤工作跟不上,就只能是快打快撤了。总不能饿着肚皮打仗吧!

    这就是诸葛亮的软肋。

    诸葛亮的软肋找到了,那对付的办法也就有了。就是:足球场上的门将——只守不攻。

    不管诸葛亮用什么招术,你有你的千条妙计,我有我的一定之规。

    我耗死你。

    四

    办法有了,接下来司马懿就开始准备对付诸葛亮的措施了。

    司马懿分析了诸葛亮近来打过的仗。

    除了打武都、阴平还算成功。另外两次出祁山,一次攻陈仓,都是因为攻城拔寨不是蜀军的特长,而草草收场。

    要再想出兵,诸葛亮肯定不再攻城,而是寻求野战,地点必在陈仓以东,而不会在西边。

    几次出兵,诸葛亮准备多年的军需物资也基本上用的差不多了,回去后必然广积粮草,没有二、三年的时间,他是不会出兵的。

    于是,司马懿稳住了神,也开始加紧准备。

    首先,为了实现他的“以拖为主”的战术,他还对西安兵团军中的将领进行了调整。

    把主张和蜀军决战的费曜、戴陵二人调回西安,调胡遵、周当二位他的老部下来到关中前线。原有的关中前线中层指挥官,只留下郭淮一人,因为郭淮是雍州省长,是地方官,不归他调动。

    然后,他又向中央打了个报告,从冀州向关中地区迁入了大量的人口,开荒种地,大修水利。

    一段时间后,他筹积下了大批的军用物资和粮草。

    五

    经过三年的准备,司马懿也是兵精粮足,即使不从关内调粮,也足够坚持一年半载,诸葛亮再来,也可以和诸葛亮拖下去了。

    司马懿底气十足了。

    正如司马懿预料的一样,诸葛亮果然又来啦!

    还真的是奔眉县而来。

    司马懿得到诸葛亮北出褒斜道的消息后,派出侦察兵,密切关注蜀军的动向,命令部队进入战斗准备。同时,火速派人向京城洛阳通报蜀国进攻的消息。

    六

    这时,在京城洛阳的魏国皇帝曹睿同时接到了东西两个方向的敌情通报。

    西路通报:蜀国诸葛亮率五万大军北出褒斜道,有东进西安的战略企图。

    东路通报:吴国军队陆逊、诸葛瑾率军进攻魏国的荆州地区;孙韶、张承率军进攻江苏淮安市一带;孙权亲率主力大军进攻淮南地区的重镇合肥新城。

    曹睿认为,虽出现东西两路战势,但蜀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孙权的三路人马。

    所以,曹睿决定采取“西防东进”的战略,把战争的侧重点放在东线,由他亲自坐镇指挥。

    而西线,以防御为主。

    七

    曹睿对司马懿并不完全信任。就叫来他的叔叔秦朗,说:“你刚打败了鲜卑军回来,战功赫赫,也非常辛苦,本该在家修养一下。可是东西两线都有战势,我要亲顾东线,可我又不放心西线,那你就代替我辛苦的走一趟吧!”

    秦朗是曹操的继子,那当然就是曹睿的叔叔,是皇亲国戚。让他去监督司马懿,曹睿才能放心。

    于是,任命秦朗接替张郃为关中集团军副司令,率二万人马前往眉县。一是增援关中,二来也是对司马懿进行监督。

    八

    秦朗的父亲,原本是吕布的手下。曹操打败了吕布,占了吕布的下邳。秦朗的父亲当时不在下邳,幼小的秦朗和母亲杜氏成了曹操的俘虏。

    当时,刘备带着自己的一班人马,还在曹操的手下听喝。

    打下下邳后,关羽自认为曹操对自己还比较重视,就找到了曹操,说自己的妻子没能给自己生下一男半女。请求曹操把当了俘虏的秦朗的母亲杜氏许给他做老婆,曹操听后一口答应了下来。

    曹操随后让人悄悄的把杜氏带到他的大帐。他想瞧瞧让关羽动心的女人会是啥样。可当他一看到杜氏,哇噻!大美女!马上忍不住流出了满嘴的口水。

    曹操一不做,二不休,立刻派人把杜氏送到了许昌他自己的家中。

    这是为什么呢?

    还用问吗?曹操也看上了杜氏,他怕关羽给他抢,要先下手为强。

    后来,杜氏就成了曹操的老婆。关羽人微言轻又寄人篱下,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曹操娶了杜氏,秦朗自然就成了曹操的继子,随母亲住在了曹府。

    杜氏到底有多漂亮不得而知,但一定是魅力十足。不然,是不会被两位当世英雄同时看中的。

    九

    秦朗从小在曹府长大,为人低调,言语谨慎,曹操对他特别喜欢,经常带他参加一些社交活动,还常常自豪得对朋友说:“世上没有人能像我一样疼爱继子的啊!”

    秦朗经历了曹操和曹丕两代人,非常低调,也没有出任任何官职。

    直到曹睿当上皇帝后,曹睿非常欣赏秦朗,不喊他的大名,总是亲切的叫他的小名“阿苏”。经常让他伴随左右,出入大小应酬,还为他在京城建了一幢大别墅。

    后来,秦朗当上了少将师长,开始领兵打仗,并屡立战功。

    就在这次派他去关中之前,秦朗率领中央军讨伐鲜卑军大获全胜,也是刚从前线回来。

    十

    秦朗来到了眉县,并带来了曹睿的指示,说:“关中之战不要急于求战。要以防为主,坚守营垒,以挫其锋。”

    “蜀军属于远途奔袭,希望速战速决。一旦迟迟达不到目的,粮草供应就会出现麻烦。没有了粮草,必然会撤兵,等他撤退的时候再追击,必将会获全胜。”

    司马懿见到秦朗到来,并不感到惊讶,这也是他预料之中的事情。

    但秦朗带来曹睿的“以防为主”的最高指示,还是满对司马懿心思的。

    这真是想啥有啥。

    司马懿吃下了一颗大大的定心丸,更是信心十足。

    十一

    司马懿把关中的将军们召集起来,由秦朗传达了上级的指示精神后,开始进行军事布防。

    将领们听到了上级“只守不攻”的御敌方针后,一致认为坐守眉县县城,凭借着深沟高墙,以静制动就可以了。

    司马懿摇了摇头说:“诸葛亮此次出兵,不为攻城拔寨,他是想要和我们在野外作战,我们坐守以逸待劳,当然是上上策。”

    “如果诸葛亮乘机沿渭水河南岸东进,我们留在北岸坐守眉县城,蜀军就可以沿南岸向东,依托渭水设防,主力迅速东进,威胁西安的安全。”

    “到那时,我们只能回援西安,被诸葛亮牵着鼻子走,那我们就背动了。”

    “所以,我们要把重点放在渭河南岸的武功城。”

    郭淮有不同的想法,他插话说:“我认为诸葛亮的目的不在西安,他的胃口没有那么大。”

    “这一次只不过是换了套路。先占据五丈原,再攻占渭河北岸的阳遂城,想绝断我们向西的通道,孤立陇右地区。”

    司马懿思索了一下,认为郭淮说的有道理。他重新理了理头绪,说:“我们兵分三路,一路渡过渭河,在渭河南岸武功城扎下大营。”

    “一、可以挡住诸葛亮东进西安;二、眉县一带的居民,多数都聚居在渭河南岸,有人就有粮食,是补充军需的兵家必争之地。提前占领它,可以断决了蜀军的后勤补给。”

    “第二路就是增援并加强五丈原北面的阳遂城的力量,防止诸葛亮东进不成,向北渡过谓河,占据阳遂城,对陇关大道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切断我们与陇右地区的通道。”

    “第三路就是留守眉县做为预备队。根据事态的发展,随时向东、西两个方面进行增援。”

    “这样,我们一东二北,对出褒斜道的蜀军形成一个半包围之势,让他们不能前进一步。”

    “时间一长,蜀军必会顺原路返回汉中。”

    十二

    司马懿见大家没什么补充的了,开始分配任务。

    由周当率二万人马增援阳遂城;胡遵率二万人留眉县;司马懿亲率秦朗、郭淮等五万主力部队,渡过渭河,进入渭河南岸的武功城。

标题:
内容:
评论可能包含泄露剧情的内容
* 长篇书评设有50字的最低字数要求。少于50字的评论将显示在小说的爽吧中。
* 长评的评分才计入本书的总点评分。

Copyright 2023 www.lcread.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本站内容。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反动、影射政治、黄色、暴力、破坏社会和谐的内容,读者如果发现相关内容,请举报,连城将立刻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因此产生任何法律纠纷或者问题,连城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