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故事锦集

热门小说

正文  第二十章土家族民间故事

章节字数:2671  更新时间:13-02-22 07:55

背景颜色文字尺寸文字颜色鼠标双击滚屏 滚屏速度(1最快,10最慢)

    关于土家族傩堂戏的来历没有系统的专门的文献文字记载,但有关的民间传说故事很丰富,在黔东北的沿河、德江、思南、石阡、江口、印江均有如下传说。有一种传说说一个姑娘在房中绣花,一只鸟天天飞到窗前啼叫:绣花不如种葫芦。有一天,太白星君化成一个老头,把一粒葫芦种卖给姑娘的弟弟,弟弟就把它种在花园里,寅时种下,卯时就结一个大葫芦。后来有一只猴子从马桑树上爬上天宫,翻倒了玉皇大帝的净水瓶,人间洪水滔天,姑娘和弟弟坐在葫芦里,在洪水中躲了七天七夜,洪水消退后,寂寞的大地上,只剩姐弟二人,弟弟为使人间不断烟火提出和姐姐成亲,姑娘不同意,提出三个条件:一是河两岸插柳,两天之后柳枝在河中上空打结;二是河两岸点把香棍,烟子在河中间绞成一股;三是弟在东山顶滚一扇石磨盘,姐在南山顶滚一扇石磨盘,两扇磨盘在沟底合拢。在太白星君的帮助下,三样均成。姐弟终于成亲了,不久姑娘生下一个肉团团,弟弟用刀把它砍成肉条条挂在树上,第二天早晨起来见满山遍野都有炊烟。这些肉条条变成了人,都有了姓氏。

    姐弟俩被认为是千家的祖宗,万人之父母,后人便尊称他们为傩神公傩神母,由于他们繁衍了人类,就用木头雕两尊偶像供奉在家中,子孙们治病、消灾、求子、保寿等都要跪在两尊木雕前许愿,而且每求必应,为傩神公傩神母高兴,总得酬谢,就有了酬神娱神的仪式活动,土家人叫这为傩堂戏。

    第二种传说是:以前放牛娃在闲空时就捏泥巴团团玩,捏成男女各一供在岩洞里,周围插些树枝野花,就在面前玩耍、嬉戏,时间长了;又想去别处玩,又怕牛吃庄稼,就把牛交给泥人看管:说:“你保佑我的牛不去吃庄稼,明天我们来祭你”。果然灵验,儿童们玩心更大,天天如此,后被人们知道,认为是怪事,有病的人家去试一试,病也治好了。后来人们封泥人为神,请回家供奉。慢慢地,就说男的是“东山圣公”女的是“南山圣母”。后来皇帝女儿生了重病祭了圣公圣母,病也就好了。于是皇帝封赠他们一席之地,所以演傩堂戏,要在神案前铺上席子,土老师就在席子上祭祀、表演。第三种传说是:说傩神公傩神母就是伏羲兄妹,其情节与第一则传说几乎相同,只是他们成婚,是受洞庭湖的金龟道人的指点,繁衍人类后还继续帮助后人驱邪逐魔;还有的说,傩神公傩神母生前因恋爱受阻,双双投河殉情。很久以后,放牛娃在河边拾到了二人脑壳,他们脸色红润光泽,也不发臭。娃娃们感到奇怪,就用柳枝条编成兜,把它弄到洞里供着玩,还捏了不少黄泥巴的小人崽,在两边陪伴着。弄些野果祭品,大家围着开心地唱歌跳舞,过路人见,也加入孩子们的行列,有什么三灾两痛就诉说,不料也就病除灾消。这样,来祭拜的人越来越多。一日,太上老君打从这儿经过,见下方焚烧香纸,弄得烟雾缭绕,唱唱跳跳,就降下云头,化装成个村民来看个究竟,他看见他们那股热闹劲儿,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可见到大家乱唱乱跳很没有规矩,就决心传个坛规:先唱什么后唱什么。于是,他纵身一跳不见了,只见三道清光闪了一阵子,从那里面掉下唱傩堂戏的书来,后来跳傩堂戏时,正坛中,都要画他的画像,还尊他为二殿君主。

    洪水滔天,兄妹成婚,捏泥人的神话传说,反映了古代先民对人类起源的认识,各个民族均有类似的神话传说,内容大同小异,但将这些神话传说直接与戏剧联在一起,又将戏剧的产生与劳动人民(放牛娃)联系在一起,却是土家族独有的特色。

    土家族傩戏所信奉的神灵,不仅多,而且杂,甚至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产生新的神祗,且每一个神的来历和神与神之间关系都有一则或几则传说。对傩神公傩神母的崇拜首当其冲,在其神案布局中,傩神公傩神母总是摆在最显要的位置上,傩堂戏同其他巫教一样,有着很大的变异性,它既无宗祠庙宇,又无经籍书文,惟遵照历代的习惯,凭口传心授,辈辈相传,因而,有关傩堂戏和各个神祗的传说故事,就成了他们正宗的历史文献。在传授傩堂戏的同时,必须讲述这些故事,否则,被认为是学的无头之艺。

    2.冲傩还愿与传说

    传说傩神公傩神母结成夫妻,繁衍出人类。但是,繁衍出来的人类,却又面临着生存的威胁和许许多多的难处,当人类受到难处的时候,就得请山傩神公傩神母及其他神祗,帮助除邪消灾。于是,傩堂戏前举行的傩仪就作为请神除邪的中介产生了。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冲傩还愿”的整套内容,这种神话意识,被土家族接受过来,又依据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特点加以丰富和改造,就变成了崇拜祖先驱逐鬼疫的宗教祭祀活动。

    有关文献大致如下,《吕氏春秋·季冬》中有“命有司大傩”的记载,高诱注释道:“人傩逐尽阴气为阳导也,今人腊月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明代嘉靖《思南府志》也有:“信巫屏医,专事祭鬼”之话,到了清代光绪《思南府续志》记载:“冲傩还愿”、“祈禳各以其事祷神,逮如愿,则报之,有发牲醴酬者,有以采酬者”又载:“冬日傩,夜间举,皆古方相逐疫遗意。迎春则扮台阁,演古戏文,沿街巡行,以畅春气”。此外民国《沿河县志》,湖北的《长阳县志》,湖南的《龙山县志》等。很明显,“冲傩还愿”这种宗教祭祀活动,有一定的功利目的。所谓“还愿”,是针对“许愿”而言的,土家族遇上生病、无子、灾难等不吉利之事,都要请土老师“跳神”“施法”以治病、求子,消灾灭难;有的人家为祈求老人高寿,小孩平安,也要“冲寿傩”,“打太保”、“钻甑子”。据说以前祭祀要杀人,后来禁止为人祭,傩堂以祭坛才改为土老师在自己额头上轻轻划条小口,将鲜血滴在纸钱上,称为“红山愿”。

    一般说来,“冲傩”是为了惩罚凶神恶鬼,从而达到驱邪“治病”的目的,是一种强制性的镇邪手段,“还愿”却是为了祭神,以讨好神灵为主,其目的是为了祈福消灾,两者相比,“还愿”就热闹而隆重得多。土老师为了宣扬傩堂戏能驱邪逐恶治病祭神,还将“冲傩还愿”的传说编成有韵文的祭词硬塞进傩堂戏祭仪之中。祭词叙述傩堂戏的来历是这样讲的:混沌初开六月间,天上飘了七天七夜大雪,雪水溶化后,世界成了一片汪洋大海。

    龙女得了病,医治不好,龙王就对神灵许愿。唱词为:

    对着神灵把愿许,十分毛病退九分。又许大傩三十六,又许小傩十二堂。又许大旗有四面,又许小旗有八方。又许长标二十四,十二阴来十二阳。又许白猪与白羊,白公鸡来白凤凰。自从龙女把愿许。一时之刻得安康,“冲傩”就从这里起,“还愿”就从这里生。

    仪词除了叙述龙女害病许愿的故事外,还有许多篇幅讲傩堂戏的产生,傩戏祭词中叙述傩堂戏来历的内容与傩戏传说故事虽有小异,其故事结局几乎相同,都是讲傩堂戏的来历是神的旨意,信奉它可以消灾除病,驱邪逐魔。“冲傩还愿”在龙女身上所产生的效力对于无知识的鬼魂观念极强的土家人来说,其作用和影响之大,显而易见。

标题:
内容:
评论可能包含泄露剧情的内容
* 长篇书评设有50字的最低字数要求。少于50字的评论将显示在小说的爽吧中。
* 长评的评分才计入本书的总点评分。

Copyright 2023 www.lcread.com All Rit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本站内容。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规定,我们拒绝任何反动、影射政治、黄色、暴力、破坏社会和谐的内容,读者如果发现相关内容,请举报,连城将立刻删除!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因此产生任何法律纠纷或者问题,连城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